导读:百度百科于此条典出的解释,有误点,不与苟同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说曹操,曹操就到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是老百性的一句常用俗语。形容刚刚提到某人,某人就出现在了面前。突出一个巧字,也有点迷信中邪性的意思。
这句俗语放在现代来用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已是中性话词义了,有助添幽默的成分。古时民间用该句,是多少有点贬议因素的。因为曹操在明清时期的话本、戏曲等民间文艺中,形象十分不堪,大奸臣、乱世贼子。与曹操沾边的俗语、歇后语、小段子,基本就沒什么好事,曹操之反面之恶,白面勾黑线,深入世民之心。
民间演义中,国舅董承受汉献帝血带诏,私下召集团队抗击曹操,多次小聚密谋,结果事泄,被曹操诛杀。说曹操,曹操到的俗语,盖是由此演化而出。含有意思为: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必须小心提防。
古人民间的文化普及率很低,认知多是来源于戏曲、街谈,易成人云亦云之势。现代人知识量与古人己是云泥之别,看历史问题,越来越有个性化、客观化、多角度的思维。曹操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一面,已逐步广为人知、接受。要知道搁在封建旧社会里,你在田头要说一句,曹操是俊杰、大英雄,邻居八成会认为你吃错药了。
演义和戏曲中,汉献帝自写诏书,缝于玉带内衬中,在太庙功臣阁招见董承,谈时政,赠玉带,叮嘱回家细观,勿负朕意。董承受带出得功臣阁,便碰到曹操。心惊之下一番周旋,才避过曹操。溶入民间智慧的百姓俗语出处向来不好考证,这前脚受诏,后脚就碰到曹操,可能性上应该是形成说曹操、曹操到的原始素材。
很多朋友在写历史小文或问答时,会利用搜索功能,查阅相关资料,取经吸长为辅,完善文意。散发弄舟也是如此,既可多看多学再增识,又可严谨印证自文。但是看到搜索百科上,介绍‘’说曹操、曹操到‘’时,用的典故是曹操洛阳救驾那一段,汉献帝发诏曹操救援,诏未至人已到,以此来诠释这句俗语的出处。这,就有点儿不严谨了。
我不敢说以典出董承之败,百分之百对,但线索性、逻辑性、背景性全有。而百科中说典出李郭兵乱曹操热血到,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明清民间俗语中,说曹操是雷锋,非奸人,怕是流传不开来吧。
说曹操,曹操到,英语短句为speak of the devil 。devil(读音为['devl])的意思是“魔鬼”,该短语从字面看也是“提及/说到魔鬼”,用来形容当谈及某人时,某人(如同魔鬼一般)正好出现的场景。
作为类似官方性质语态的百科,也是吸纳各层来稿,正确率百分九十几是有的,但还有百分零几的不完善,也是会有的。稍有差异,三人成虎,极易误导,我看到不少文史爱好者,甚至v级问答达人,已开始被百科这一条框住,于此洋洒引申成文了,实不敢苟同。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说曹操曹操就到”,现如今已成为一句流行的俗语,形容对方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说话者面前,常常给人惊喜或惊吓。
咱这里先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场景,话说那时汉献帝打长安回到洛阳,看到的是“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宫院中只有颓墙坏壁”这样一副凄凉场景,以至于百官上朝,居然“立于荆棘之中”。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没有饭吃,只能出去剥树皮、掘草根。就连国家公职人员,职位在尚书郎(这里的意思,就类似于国务院的文员秘书)以下,都自个出城去砍柴烧饭,甚至很多人就死在颓墙坏壁之间,不知是饿死还是被人打劫砍死。
洛阳是大汉帝都,如此凄惨,难道四方诸侯就没有来支援一把的吗?其实当时最大的诸侯是河北的袁绍,但袁本初真的不愿管这摊事,他正在经营自己的河北地界,这是原因之一;而希望汉室中央就此枯竭甚至消亡,他好日后顺利建立新王朝,这是原因之二。
不但袁绍如此,事实上当时荆州的刘表、淮河流域的袁术都是如此,袁术自己谋划称帝这个是的,可刘表为什么也不积极呢?呵呵,因为他也揣着自个的小心思。
所以愿意出手拉汉献帝一把的,只有曹操。
但曹操阵营这边,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多亏有荀彧等文臣(他们确实是真正的忠汉派)力挺,这才做出了最后的决断。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
但曹操第一次派出曹洪并没有接到皇帝,直到来年二月,曹操打败了汝南、颖川一带的黄巾余党,这才得以与皇帝接触。此时皇帝在洛阳,就是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一番情景。
可为什么说曹操还是很快呢?因为直到这个时候,袁绍、袁术、刘表这些势力还是无动于衷,更不消说遥远的刘璋、公孙瓒这些了,事实就是天下诸侯,唯有曹操一家愿意接受皇帝。
既然如此,也只好说:“说曹操曹操就到”,因为说袁绍,袁绍不会到,说刘表,刘表也不会到。这个就是当时真实的天下大势,至于后来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话,那就是日后形势的演变所致。若是真的收留天子就能对诸侯下命令,袁绍、刘表这些诸侯又不傻,为何不出手呢?
真实的历史,必须以当时一时的场景还原判断,才切合实际。只有在当时场景下有作为的人,才能发挥作用。事后说漂亮话,一点用都没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