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德不配位,必有余殃爱新觉罗溥任。

爱新觉罗溥任: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爱新觉罗·韫欢,为何比溥仪更受人尊敬?

没有“末代皇帝”这个身份做背书,溥仪最多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落魄贵族。权力与他无缘,傀儡皇帝与他亦无缘;或许,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泯然众人矣”爱新觉罗溥任!

爱新觉罗溥任: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爱新觉罗·韫欢,为何比溥仪更受人尊敬?

不幸的是,溥仪在动荡中登极,逆时代而上、成就逊帝之基业;在众人指责中,枉顾人心再度复辟登极,不到一周再度下野;日本侵略东三省,溥仪如丧家犬一般,跑到日本人的地盘当孙子,第三次成就“帝业”,当上了日伪满洲的汉奸爱新觉罗溥任。

爱新觉罗溥任: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爱新觉罗·韫欢,为何比溥仪更受人尊敬?

这样一个倒行逆施的末帝溥仪,谈不上让人尊敬。

爱新觉罗溥任: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爱新觉罗·韫欢,为何比溥仪更受人尊敬?

换句现在很流行的话,应该是:“能吃几碗干饭,心里就没一点儿B数?”很多人一辈子倒霉就倒霉在,没有自知之明!恰如溥仪这样的…

溥仪生在王侯之家,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爷爷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他当上皇帝时,大清国气数已尽,故而,只当了三年皇帝,就麻溜儿地被人推下去了。

讲道理,帝制被推翻之后,中国进入民国时期,本应人人平等!

根据北洋政府与前清之间的协议《优待条例》,溥仪与他的家人仍然保有尊号;北洋政府应以外国元首之礼对待溥仪,这无疑在暗示:在这人人平等的民国,爱新觉罗一家仍然过着人上人的日子。

溥仪的老爹载沣该娶照样娶,该生照样生,反正都是北洋政府出钱养着。溥仪的兄弟姐妹不是被封为亲王,就是被封为格格,似乎,大清仍然在喘气一样。

1921年,溥仪的七妹韫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生。

韫欢就如叼着金钥匙出生的一般,打一生下来,就接触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照顾、最顶级的资源。

不过,韫欢与她的哥哥姐姐有一点不一样:她从来没有感受过母爱——她出生的第二年,母亲就因病去世(其实是自杀)。

因此,韫欢有更强烈的自尊心。

要知道,在民国那个乱世、尤其是日军侵华之后,全国上下对爱新觉罗家族相当鄙夷!但凡沾着“皇族”二字的人,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故而,很多满族人为了混口饭吃,纷纷更改满姓、换成汉姓继续生活。

这一切,韫欢自不必为生活操心,因为他们一家是由政府养着的;即便政府不养了,凭借偌大的家业,也要比绝大多数人过得舒坦。

在家里是这样,在学校就有些不一样了!

学校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虽然同学们不敢直接说出来,但是各种冷眼儿、白眼儿盯着她,韫欢也能感受到来自“阶层”的恶意。

从那时起,韫欢便对自己的出身有一种“负罪感”。

人呐,一旦有了负罪感,往往会产生两种情绪:要么是破罐子破摔,要么想办法拯救。

韫欢选择自我救赎。

1950年,30岁的爱新觉罗韫欢改名金志坚,意思是自我救赎之志比金坚;为了向人民证明她摆脱阶层的决心,韫欢“自降身份”嫁给一名平民汉人为妻,成了第一名嫁给平民的“皇族格格”。

同年,受过良好教育的韫欢自愿成为崇文区精忠街小学的一名教师。而他的大哥溥仪,则在这一年被引渡回国,成了战犯管理所的一名犯人,接受人民的改造。

自幼被人伺候的韫欢,在她的教师岗位上又做的如何呢?

上世纪90年代,一名50多岁的金志坚的学生这样评价:

“金老师教了我一年多,但让我受用终身。要用一句话概括她的人品,就是出奇的善良。她从来不发脾气…在她眼里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很难想象,这真的是一名前清格格吗?一点大小姐脾气都没有,而且还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这样的老师,即便如今又有几个?

话说,在解放初期,韫欢有个学生是装卸工的儿子。这个娃有爹没娘、没人疼养,因此特别调皮捣蛋。有一次,他竟然将坐在他前面一位女学生的辫子剪掉,女学生又气又羞,就哭着跑过去告诉了韫欢。

韫欢了解情况以后,并没有斥责这位男孩儿,而是打算找这位男生的家长沟通一下。

男生家长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打!当着韫欢的面,家长就要对男生进行“家教”,所谓的家教,当然还是打。眼瞅着家长越打越凶,韫欢不顾自己怀孕的身体,赶紧跑过去阻拦,甚至用身体当着这个调皮的男生。家长见状,赶紧收了手,并向韫欢道歉。

事后,韫欢觉得这件事错在自己,是自己的工作没有考虑周到,致使学生之间起了矛盾。

这件事以后,金志坚对待学生更加一视同仁;作为回报,她的学生对她更加尊重,全然没有想过她过去“皇族身份”。

韫欢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1959年,韫欢成为精忠小学教导主任;1968年,韫欢出席参加全国群英会;1975年,韫欢获得国家“模范教师”这一荣誉称号。

这一切,都是韫欢应得的,也是人民对她付出所给予的回报与尊敬。

(抱狗右边是韫欢)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韫欢就放弃了优厚的“皇族津贴”,自愿投入新中国建设中。结婚那年,父亲载沣送给她一套四合院,供她生活起居。不过,韫欢并没有接受,而是送给了人民政府,自己则乐守清贫、甘愿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的清贫日子,一直坚守到2004年。

2004年8月9日,韫欢因病去世,享年83岁。临终前,韫欢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我的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我能够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荣幸。”这样的满清末代格格,怎能不让人尊敬?而世人对她的尊敬,并非源自出身,而是她一生默默无闻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