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系统性原因,包括国内与国际因素,而非某一事件或单个要素虎门销烟。而且战争导火索、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也需要搞清楚。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国内史书通常称作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方则称其为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时间长达两年零两个月。
鸦片战争涉及的战线从广州到天津长达一千八百多里虎门销烟,战争过程复杂,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6月到1841年5月,第二阶段从1841年8月到1842年8月。鸦片战争爆发是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和导火索,但根本原因却并非如此。学术界关于此次鸦片战争的动因,众说纷纭且成果丰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政治—外交本位说虎门销烟。有的人认为英国政治家锐意进取,是为了所谓外交平等和捍卫国家尊严而发动这次战争的。
第二种文化形态说。他们鸦片战争起源于中西文化冲突等等原因。
第三种经济致因说。大多数中外学者均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相伴而生的。
第四钟是第三种的派生。这次战争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但其中又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次战争完全是受英国保护其对华鸦片贸易利益所驱动,另一种认为这次战争与鸦片贸易无关,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开拓对华自由贸易。
我们要充分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国际背景。英国随着技术变革,国内市场难以与生产力匹配,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运往各地销售。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各国大肆进行殖民侵略扩张,抢占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儒家奴化教育下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
马戈尔尼来华之后,乾隆给英国的回复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币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
朝贡模式与英国遣使来华想要达到的自由贸易期待相差甚远。不仅如此,货币本位的不同也加大了市场拓展的难度。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重要的是,在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因而,维护对华鸦片贸易利益的直接现实需要和为英国制成品打开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相结合,这是英国对华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我们若只强调其中的一面而忽视或否认另一个方面,就无法对这次战争的动因作出全面充分、有说服力的科学解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