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历来都是来赞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的主人公。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完璧归赵真的是赵国赢了吗?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完璧归赵真的是赵国赢了吗?

甚至在《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昭襄王就成了一个贪婪愚蠢的反面人物,来反衬蔺相如光辉万丈的正面形象完璧归赵的主人公。

但是现在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再来复盘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觉得这个事还是有点意思的

从外交上来看蔺相如作为一个使者,出使外国,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面子!就是赵国的国家形象。

所谓外交无小事,使者到了外国国都,一举一动都需要注意,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国家形象。

这块和氏璧就是赵国的面子!

一块和氏璧换十五个城池,这话一听就不靠谱,但是你必须去,去了必须要回来,如果和氏璧没带回来,赵国就丢了面子,进而会影响军民的自信心,如果秦国在做一些舆论攻势,那赵国很容易分崩离析的。

所以从外交上来看,和氏璧必须带回来。

蔺相如也做到了,而且还狠狠地打了秦昭襄王的脸。

从战略上来看秦昭襄王即位后,文以范雎为相,实施“远交近攻”;武以白起为帅,对外用兵。

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秦国已得了巴蜀和黔中,并多次大败楚军,一统六国指日可待了。

而与秦国接壤的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国力也是大增,到赵惠文王的时候,更是“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隐隐和秦国有分庭抗礼之势。

所以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就是赵国了。

但是也不可能直接开打吧,于是秦昭襄王可能就会想办法试探虚实了。

赵国意外得到和氏璧(是不是秦国故意放过去的暂且不论),秦国就提出来要用城池交换和氏璧。这个行为很有可能就是在试探赵国。

如果赵国直接答应,那不用说,直接可以灭之;

如果赵国不答应,有底气,那就得缓缓,想想其他办法;

如果赵国犹豫了,那就是有机会,说明赵国没有表面上那么强了。

赵国什么反应呢?

面对秦国的信函,国君犹豫不决,臣子束手无策,最后只能强提小小的门客蔺相如为大使,去秦国。

蔺相如可能是很厉害。

但是哪有临时提拔一个不知名的人去出使外国的?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仅此一举,高下立判。

蔺相如到秦国再怎么怒发冲冠、玉石俱焚,都是在强撑脸面啊。

不管和氏璧能不能拿回来,秦昭襄王都已经明白赵国就是外强中干。

之后蔺相如设法偷换和氏璧,然后完璧归赵,算是做到了幸不辱命。

而秦国应该也已经摸清楚了赵国的实力,主要是搞明白了赵国君臣的能力。

总的来说所以我认为“完璧归赵”是赵国赢了,赢得了面子。秦国是输了,秦昭襄王简直颜面扫地。

但是再往后看呢,最终的赢家还是秦国。

那和氏璧到底是不是试探的手段呢?

也可能秦昭襄王就是倚强凌弱,想拿回来和氏璧炫耀,但是赵国君臣的所作所为肯定会落到秦国人眼中。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