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一下猇亭之战,摒弃掉一切笔者不相信的阴谋论。
其一、孔明的军事实力并不是很强,他强于内政和外交,军事这点是被三国演义和传说神话了,而反过来的就是,刘备这个人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他自己在整个战争生涯中做打的胜仗还是很多的猇亭之战。
其二、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实力空前高涨,尤其是面对东吴,在刘备的眼里,东吴其实就已经是眼里的肉了,但是在丢失了荆州之后,诸葛亮隆中对的政策发生了改变,而此时诸葛亮并不同意伐吴,这样导致了君臣之间出现了对东吴的不同想法,打仗不同心的时候不如不带猇亭之战。
其三、防守其他敌人很重要,前面说了,东吴在刘备眼里就是快肉,他并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他真正防的敌人还是曹操,所以,诸葛亮必须留在成都,给他留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同时在他拿下东吴之后,休整数年,也可以两路并进伐魏,我个人感觉只是对诸葛亮很大的信任了,而且当时的情形是马超在汉中,赵云在永安,几乎几乎就是断绝了曹魏趁机攻蜀的可能,这点我很不赞同现在人总是阴谋论的说刘备不重要马超,汉中这个地方,不是绝对信任,恐怕没人敢放吧。
骄兵必败,蜀国皇帝刘备自是甚高,目空一切,看不起江东孙权,不顾朝中众大臣反对,起兵为关云长报仇雪恨,犯了兵家大忌。出动百万大军,连营七百里,时正值盛夏,澡热难当,随初期攻城掠地声势浩大,此正中了白面书生陆逊的鬼计,时江东猛将如云,战心高昂,陆逊令不许开战,令刘备着急上?,心神不宁。加之盛夏天热缺水,将士们苦不堪言,刘备随军士心移军丛林,正中陆逊奸计。经几个月的消磨,蜀军以疲劳过度,军心唤散。陆伯约,令帐下几十员悍将精心准备,水陆并击,以火攻大破刘备大军,真乃天意。损失惨重?光冲天,大耳贼刘备逃到白帝城,以是气数已尽,无力回天。陆逊不愧为江东才俊文武全才,运筹帷幄决胜与千里之外。
孙权想过趁机灭了蜀汉,只是没有战机,加上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动向刘备求和。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夷陵以后,陆逊率军追到夔关,结果在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布八阵图,差点身死。后来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不忍,将他引出。陆逊不敢再追,又担心曹丕乘虚来袭,所以收兵撤退。这让人觉得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东吴就已经撤军,其实这并不准确。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兵败后吴军一路追击。刘备进入撤回白帝城以后吴军也没有放弃,吴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城外的南山安营下寨,和蜀军对峙到八月才撤走。刘备战败大约是在六月或者七月,所以吴军在白帝城下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吴军千辛万苦追到白帝城,又和蜀军对峙这么久,自然不是来欣赏风景的。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孙权自然是对益州有些想法,派出李异、刘阿等将追到白帝城,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捞一把。
不过刘备也是戎马半生,虽然在夷陵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并没有慌乱。撤到白帝城以后刘备亲自坐镇关上,以安定军心。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国灭蜀以后,东吴曾经派遣步协、陆抗等人攻击白帝城。结果被守将罗宪击退。此时刘备亲自坐镇白帝城,手下部队比罗宪还要多,吴军始终没有找到战机。
此后在夷陵之战中被打散的蜀军也陆续返回,白帝城蜀军兵力越来越多。孙权只是想趁机捞一把,啃硬骨头可没兴趣。毕竟曹丕也不是什么可靠的盟友,如果东吴和蜀汉继续打下去,只能便宜了曹丕。既然吞不下蜀汉,那么让蜀汉继续存在共同对抗曹丕才是对孙权最有利的情况。
所以在发现没机会以后,孙权就撤军转而向蜀汉求和,这也是当时他最现实的选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