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描写节日的有很多首,以七言居多清明即事。笔者整理了一下描写节日的五言诗,供大家欣赏。

一描写元宵节

宋•朱淑真《元夜》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清明即事:

火树银花合清明即事,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二描写端午节

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三描写中秋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宋•文天祥《除夜》

乾坤空落落,

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

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

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

唐 •李峤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其实这个不是描写中秋节的,应该是今人因为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名句臆想。

四描写重阳节

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