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王子婴投降后秦王子婴,刘邦为什么没有将子婴杀掉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汉高祖刘邦本人不可能公开说出具体原因,史籍也不可能有任何文字记载,我们只能靠现有的史料进行推测。个人认为,不在乎有这么几个原因: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首先是避免引起项羽的误会秦王子婴,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这一点刘邦起初是没有考虑到的。因为义帝熊心曾经有言,先入咸阳者为王。纳降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随即便进入了秦王宫,开始带着一众手下享受起来,准备当王了。估计刘邦当时土包子进城,压根儿没顾得上管如何处置子婴的事情。后来在张良等人的提点之下,刘邦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后,封存秦王宫内的一切、与秦民约法三章,还军灞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消项羽的疑心,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处置前朝“帝王”子婴亦然,这是“帝王”才能决断的事情。如果刘邦私自决定杀了子婴,无疑是将自身置于了杀伐决断的帝王之列,此举无异于是在挑动项羽的敏感神经,醒悟过来的刘邦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其次,刘邦深知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也深知项羽不会轻易放过秦宗室和子婴。刘邦留下子婴和秦宗室,实际上和约法三章同理,为的就是收买秦民之心。同时,也是把子婴这个烫手的山芋留给了项羽,无论项羽如何处置子婴,只要不是优待,都会起到反作用,失去秦世家大族和百姓之心。而以项羽的性格,根本不可能优待秦王子婴、哪怕是善待子婴及秦宗室。事实证明,刘邦这一步又走对了,项羽入咸阳之后,杀秦宗室及子婴,秦民之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项羽民心尽失。毕竟子婴诛杀赵高、平息秦二世时期的乱政,在秦民心中还是有一定好感的。

再其次,子婴投降那是真投降,并不是诈降,而且彼时咸阳附近已经没有什么秦军主力存在了。这个时候刘邦留着子婴和秦宗室对于自身而言,产生不了任何威胁。同时,还可以利用善待子婴及秦宗室来收买、笼络人心,何乐而不为?

最后还有一点,秦人有杀降的黑历史,当初长平一役,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数十万之众,使得列国胆寒。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如果继续秦人杀降的黑历史,对于列国遗民、甚至秦民而言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这或许也是刘邦不杀子婴的原因之一。而项羽恰恰就这么干了,在列国遗民眼中,项羽就是战争屠夫白起的翻版,不是吗?

峣关之战,有重兵把守的峣关,之所以能被刘邦轻易拿下,还得益于张良妙计的运用。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何没有将子婴杀掉?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派项羽和刘邦两路伐秦,并约定二人先攻取关中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刘邦率军从楚国都城盱眙出发,过阳城,进洛阳,降南阳,克武关,很快就进军到咸阳外的峣关。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所弑,八月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俘虏王离,斩苏角,降章邯,坑杀秦军二十万。大秦已是风雨漂揺,岌岌可危。九月赵高篡位不成,只好立子婴为秦王,废帝号。子婴用计诛杀赵高,夷其三族。同时面临东方义军的迅速到来,作垂死挣扎。他遣大将韩荣率重兵把守峣关。峣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进入咸阳的咽喉要道。刘邦这时所率军并不多,远没有项羽兵精锐,能攻城拔寨。一路攻宛城,下武关,都是用张良计,利用义军发展的大好形势,秦帝国崩溃在所难免之势,说动守将投降,以此兵不血刃,相继顺利占领了沿途关隘。由于一路克关拔寨,军势正盛,刘邦有点儿忘乎所以。守峣关的大将韩荣,利用地势优势和兵精粮足,不为形势所动,听说刘邦率军来到,就放出话说:“刘邦要攻打峣关入咸阳,除非把脑袋留下。”刘邦听了很生气,决定集中两万军队,攻打峣关。这时张良正在刘邦军中,他观察了峣关地势,探听了峣关把守情况,就劝阻刘邦不要强攻。如果强攻,刘邦军是很难攻克峣关的,一旦攻关受挫,本来对自己的一派大好形势就会丧失,不如用计谋智取。张良说:“听说峣关守将韩荣是一屠夫出身,他属下不少将领也都是商人出身,如果派人带着重贿,给他们讲清形势,施以重贿,他们必会见利忘义,那时峣关就唾手可得了。”于是刘邦就派郦食其等人带黄金财物,进入峣关,贿赂把关守将和韩荣,还给韩荣进行了一通形势分析及刘邦仁义之举,并提出了过后刘邦对他的许诺。韩荣犹豫再三说:“先生所言有一定道理,可本人食秦之禄已久,怎忍心做背主求荣之事。这样吧,先生先回去,给我三天时间,让我与部下商议,或战或降,再给答复。”郦食其回到刘邦军中,向刘邦汇报了游说情况。张良觉得韩荣已上钩,有机可乘。就让刘邦在关前两边山上和路边,遍插旗帜多增灶食,以作疑兵,两万人的军队,要做出五万人的阵势,以震慑敌军。同时让刘邦安排将士,做好攻关准备。

郦食其走后,韩荣与众将领商议是战是降之事,大家听了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抵抗到底,誓死报答秦王;有的认为大势已去,主张开关投降。由于意见分歧很大,争论不休,战和未定,防守也就松懈下来。三天后,郦食其再次见韩荣,韩荣就告诉他,众将意见分歧很大,不能开关投降。郦食其就说:“将军对秦王的忠心令人敬佩,将军的处境沛公也能理解。为表示敬意,沛公特命我向将军奉上黄金千两。”韩荣推托,认为两军敌对,不能接受对方馈赠。郦食其坚送,韩荣就说:“既然先生坚送,我权且收下。还烦先生向沛公转告我的意见,双方最好罢兵议和,免致生灵涂炭。”郦食其连连点头,就又返回刘邦阵营。韩荣自收了刘邦馈赠,认为刘邦讲信义,双方会平安无事,就整日饮酒作乐,不作防备。刘邦听了郦食其汇报,与张良马上安排,命偏将带人化装成百姓,从小路绕到关后,放火烧山。又命令樊哙率军在关前鼔噪而进,奋力攻关。当刘邦军攻至关前,韩荣已无暇再组织放御,只好弃关而逃。主将逃跑,军心震动,其他将士也跟着纷纷逃跑,留下少许抵抗者,也就很容易被拿下了。

纵观张良跟随刘邦,用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先礼后兵,先通过贿赂劝说,能顺利投降的,那更好,不能投降的,趁敌人松懈之际,给予突然袭击,攻敌于不备,以此屡试不爽。其实张良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在不知不觉中,就让人进入彀中,只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