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八大姓满族八大姓氏,又叫“八大家”或“八著姓”,说法很多,主要是在清代的不同时期,极其兴旺的家族并不固定,所谓著姓,考量的标准还是官位和爵位,而且不是一代,要看几代人的社会身份,所以也就有了有不同的说法。满语意为“狼”的姓氏就是钮祜禄,当然也不是所有姓钮祜禄的人,就都属于这“八大家”,比如和珅,就姓钮祜禄,但他们家跟钮祜禄世家并不是一个祖先。满洲八大家中的钮祜禄氏指的是弘毅公额亦都的后裔子孙。额亦都最早随努尔哈赤起兵,并取了太祖的妹妹,官高位显,其后裔在清代的影响力一直都比较大,绵延至清末,出现过几位历史名人,比如大家都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其中的厄必隆就是额亦都的儿子,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就是厄必隆的女儿,而且清代有众多皇后都出自此门,可称皇后之家,而且也有众多妃嫔是在这一家族中选择的,咱们最为熟悉的慈安太后,也就是孝贞显皇后就是这个家族的后裔。我们看电视剧《甄嬛传》里的甄嬛,原型是乾隆的生母,崇庆太后,都是太后了,还让他儿子乾隆在编订《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时候,把自己的曾祖额亦腾,也就是额亦都的弟弟,做了连宗,以证明身出名门,可见弘毅公这个家族的显赫。但再显赫,他们也不是贵族,清代的贵族只有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孔子后裔的衍圣公,他们这种大家族只能称之为世家。钮祜禄因为本意为狼,所以在民国以后,满人纷纷冠汉姓,不少钮祜禄氏便改姓为郎。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满族八大姓氏: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西历1912年年初(大清国宣统三年年底)满族八大姓氏,大清朝隆裕皇太后对于南方的革命形势,以及袁世凯的胁迫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最终,因民国临时政府方面的妥协——民国政府表示大清皇帝退位后,会继续承认皇帝的尊号,并且支付一定的生活费,于是,隆裕太后就坡下驴,大清国由此落幕。大清国的覆灭,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

满族八大姓氏:满族八大姓之一,满语意为“狼”的是哪个贵族姓氏?

而大清国灭亡后,从大清国的国姓爱新觉罗,到寻常的满族姓氏,都改姓了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姓很多改姓了金,他他拉姓则改姓了谭,只是,为什么满族人要改姓汉姓?

满族八大姓氏:满族八大姓之一,满语意为“狼”的是哪个贵族姓氏?

个人认为:

满族八大姓氏:满族八大姓之一,满语意为“狼”的是哪个贵族姓氏?

防止迫害满清灭亡时候的局势,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王朝灭亡的情况,有隋灭北周、明灭蒙元。但是在隋灭北周之时,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仇怨几乎没有。甚至隋文帝父子还委任宇文化及为重臣;而明灭蒙元的时候,大多蒙古贵族逃到了北元境内,即便是明朝想清算,也找不到对象。

辛亥革命建立的民国政权,除了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以外还涵盖几乎整个满洲和蒙古的故地,而早在光绪帝还在世的时候,革命者为了革命需要,曾撰写大量反满文献(按:民国建立后,共和先辈也意识到反满口号不利于国家统一,而强调五族共和),这就导致整个满族群体,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处于惶恐状态,担心自己会受到民国当局的迫害。为了防止迫害,很多满人只好改用汉姓,放弃满族姓氏。

生计所迫满清灭亡后,宣统帝一家子和宗室贵族固然可以靠民国拨付的生活费过活,但普通满族人的生计却成了问题。为了糊口,很多满族人只能靠给人打工为生。但民族歧视这个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始终存在。很多满人因为姓氏原因,受汉族雇主的歧视而失去工作。为了糊口,满族平民需要隐藏自己的姓氏,因此,就需要改用汉族姓氏。这也是满人改用汉姓的原因之一。

追求进步此外,还有部分满族青年出于追求进步的因素,而改用汉姓。

根据相关文献披露,早在孙中山先生筹备共和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就有部分满蒙进步人士认为大清朝廷应该推翻而参与进步组织。这部分进步人士,在民国建立以后,改用汉姓。随着民国立国日久,很多新生代满人受共和思想、进步思想影响,而表示和传统满族家庭绝了,而采用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