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来源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并立、民族相互融合的时期。
那时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建立政权。从《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之句,可以判断花木兰生活的地方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
由于征战不断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可汗(君主)就要大量征兵。青壮男丁不足,年长一些的男子也会被强征编入军队。这种情况,一些性格彪悍的少数民族女孩为了父亲的安危,定会有冒名代父从军。
这个女孩是不是叫花木兰已无从考证,也或许是几个女孩的故事集合在一个女孩身上了。后人更多的是赞颂这类女子,至亲至孝、英勇无畏的精神!
历史上花姓名人多为骁勇之将,所以后世在一些传奇演义中多杜撰花姓将领,除了花木兰以外,还有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以及一些戏曲作品中的花姓猛将。因为这些原因,把小李广花容联想为花木兰的后人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
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他是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孝顺女。关于她的籍贯地,一说在今安徽亳州,一说在今河南商丘,小李广花荣的籍贯,根据《水浒传》原著是在山东的青州。但花姓望门在山东的东平县,东平县在梁山和郓城之间,梁山农民起义肯定有花姓族人参与,但作者将花荣籍贯指向青州(济南以东),施耐庵此间用意十分明显,那就是避开东平花家对号入座。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以农民起义为蓝本加工而成的演绎故事,社会阶级的不同看法就不同,过于真实就会有意料不到的隐患。因此上可以判定花荣这个人物有原型,但名字和籍贯是杜撰的。
原著提到:“花荣,你祖代是朝廷命官,将门之子”。从这句话我们看出花荣家世显赫,以此为线索查阅花氏名人,宋之前唐肃宗上元年间,成都府尹崔光远有一牙将名花敬定,时段子璋反于蜀,敬定平之,既诛子璋,将士大掠东蜀,肃宗罢光远职。花荣若出此门,历代自然显赫,施耐庵自然也不敢提名道姓。所以这水浒传的108将大多也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写出来的。
自宋代至今不过几百年间,花荣真有其人的话,花氏族谱应该有所记载,《族谱录》中花姓各郡望堂号及支系均无有认领花荣入谱。且花氏各代有辈序字谱,前文所讲花敬定出在福建同安一脉,唐人既能追溯,宋时花荣踪迹难寻,皆因其二字名,人为失例,故意为之的缘故。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花荣是一个虚拟或者减字后的代指人名,即使他和花木兰有血缘上的关系,其名也不是单单一个“荣”字。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最初收录于南朝的《古今乐录》。
《木兰辞》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屡屡骚扰,政府大举征兵,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年龄尚幼,为了保护家人,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后,她又毅然辞去了高官厚禄,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木兰的故事由来已久,又经过后人的屡次润色,最终变成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对于她的姓氏、生于何时、长于何地,却是众说纷纭。
小花搜集了一些关于木兰原型的资料,找到了几个流传较广的说法:
第一种 朱木兰明代的焦绂著有《焦氏笔乘》,书中提到“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清代的《康熙黄陂县志》中也曾提到,木兰乃是黄陂县朱氏女,大约生活在西汉时期。
第二种 花木兰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木兰姓花,老父花弧乃是一位后备役的军官,大姐名叫花木莲,弟弟名叫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和《木兰辞》中的家庭结构吻合。
第三种 穆兰这种说法中称木兰是鲜卑人,本名穆兰,老父被列入编户,穆兰为了保护家人而替父从军,入伍后她成为了信使,终日奔波于路上,身边并与同伴,所以才没被发现是女儿身。穆兰生活的年代大约为北魏征楼兰时期,这与《木兰辞》中的“可汗大点兵”在历史时间上吻合。
其实木兰到底姓甚名甚已不再重要,经过无数年的传颂,她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她已经不再是特指的某个人,而是五千年文明史诗中勇敢善良、不畏险阻的华夏女子的缩影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