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仁慈与否无关朱允文,权利这个东西,谁都想抓到手里,特别是封建皇权。

朱允文:朱允炆执政以来也算是个仁慈,燕王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允炆最大的失策还是在于他削藩的方式不对朱允文,属于决策失误。这和朱元璋封侯封王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

朱允文:朱允炆执政以来也算是个仁慈,燕王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元璋封王的政策朱元璋大肆分封子孙为王的初衷是为了让子孙们保国安民,使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因为明朝建立之初,国境周边并不安定,而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又顾忌“骄兵悍将”恃武独大,于是驻守边防朱允文、保家卫国的最佳人选便是自己的子孙。

朱允文:朱允炆执政以来也算是个仁慈,燕王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允文:朱允炆执政以来也算是个仁慈,燕王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从明初朱元璋分封的整体情况来看,分封在明朝腹地的藩王和驻守在边塞要地的藩王是有区别的,其最大的区别便是在于军权的大小。

朱允文:朱允炆执政以来也算是个仁慈,燕王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按朱元璋的规定,所有藩王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护卫甲士,并且藩王们可以私设王府,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朱允文:朱允炆执政以来也算是个仁慈,燕王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而驻守边塞的藩王,除了可以扩大军队的规模外,在身份地位方面还必须凌驾于其他武将之上,不受其他大臣管制。

这样的分封制度有别于其他朝代的分封制度。比如汉朝,汉朝半郡县半分封,得到封地的藩王最主要是拥有封地的行政权,在军权方面仍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约。

而明朝之后的清朝则更是淡化亲王的权利,清朝的亲王几乎只有爵位而没有权利,不管是军权还是行政权都没有。

在这样的分封制度下,各地的藩王,特别是驻守边塞要地的藩王如燕王、齐王等,手中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万之多,再加上不受武将管制,完全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个时候,只要藩王有异心,局面就会难以掌控。

更为致命的是:朱元璋还赋予了各地藩王们可以带兵进京勤王的权利,这无疑给了有反叛之心的藩王以借口。

朱允炆的失策朱允炆继位后,对各藩王的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一错再错,几乎就没有走过一招好棋。

失策一:打草惊蛇。

作为皇帝来讲,削藩当然是对的,但不能操之过急。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刚一登基,皇位都还没坐稳,心里就开始谋划着削藩的事。

他首先明令禁止各藩王进京奔丧。

此举招致各藩王的不满,哪有父亲去世不准儿子奔丧的道理?各藩王甚至怀疑圣旨是不是写错了,或者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当知道这真是朱允炆下的对旨后,各藩王的心一下就凉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朱允炆的这一举动,各藩王马上读懂了朱允炆的那点小心思,明白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叔侄关系也因此一下就变得紧张起来。

对于朱允炆来说,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打草惊蛇,让天下所有的藩王都明白了他的心思。这些藩王们,要么寒心,要么开始着手准备。

失策二:妇人之仁朱允炆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从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下手,一路操作下来,基本还算顺利。

此时户部侍郎卓敬建议:燕王实力强大,并且雄才大略、智虑过人,再加上燕王驻守北平,士马强悍,不能和他硬拼,可以采取改封的方法,比如先把燕王改封到南昌,使其远离本土,先削弱他的基础和力量。

但朱允炆却在此时认为燕王是自己的亲叔叔,是自己的骨肉至亲,不忍心削掉他。

不仅如此,在朱棣与朱允炆明枪明刀开战的时候,朱允炆竟然要求出征的将士不要伤害燕王本人,正因为有了这道“护身符”,燕王朱棣几次战败后都能在官军的重围之下全身而退。

朱允炆的这种妇人之仁,在所有封建王朝的帝王中,恐怕还真找不出几个来。

所以说,燕王朱棣的反叛,首先在于朱元璋的大意,其次在于朱允炆的失策。而朱棣最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朱允炆的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