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确对王羲之推崇备至而为"书圣",然而,在他之前,还有许多书法大家帝王将相也一致崇尚大王书法造诣,如梁武帝《书评》,赞美王羲之:"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献之简介。又对王献之评价:“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拖沓而不可耐”。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王献之简介,古人在对王献之评价上,往往受封建伦理"君臣父子"观念的影响,总是将其与羲之对比,厚此薄彼。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从目前存世的王献之书法法帖来看,现存王献之的作品,楷书仅存《洛神赋》临本,其余均为行草书,如《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鹅群帖》,以及阁帖《送梨帖》《授衣帖》等王献之简介。尽管存量极少,然王献之的楷书、行书、飞白、草书都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王羲之与王献之既是父子,又是师徒,也是同道中人,《书林藻鉴》曾言:“献之幼学父书,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从其风格来说,父子自有不同,正如《书断》所云:“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

献之渊源家学,又不墨守成规,能变右军法,所以能青出于蓝的美誉。

王羲之也曾称赞过王献之说:“吾察汝书性过人,献之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从这里也能看出,王献之的艺术造诣与羲之悉心培养有直接关系。

因此王羲之,王献之是旧书体的集大成者,又是新书体的开拓者。就"二王"本身说,羲之是开创者,献之是继承者与发展者两者珠联璧合,各领风骚,没有羲之固然难言王书,但没有献之,王羲之书法也会大大减色。我们无需在羲献父子之间分出个高下,正如黄庭坚所言:“右军能父,大令能子,同时诸人皆不能在此位也"。

一篇陋室铭,让刘禹锡清高之名流传千古。当大诗人来到秦淮河,登上朱雀桥,望见乌衣巷,看到王谢两家几百年荣衰,不淡定了……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唐·刘禹锡·乌衣巷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诗中"旧时王谢",就是今天主角☞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王谢两家,在东晋家世显赫到何等程度?一起感受下。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王献之简介:如果王羲之没有唐太宗的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会超过他父亲吗?

琅琊王氏的辉煌①琅琊王氏起点☞ 低调而"豪横"丨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横扫天下,统一华夏,其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就是琅琊王氏祖先。

王翦,扫平六国,南征百越,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获封武成侯。东晋琅琊王氏家族,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豪横"起点。

②琅琊王氏衰落与崛起丨

王翦虽是唯一善终的战国四大名将,但其家族终究也耗不过岁月的吞噬。王家后人虽仍属于士族,但先祖荣光已经不再。

西汉吉公再次展王氏锋芒。王吉身为中尉,一劝昌邑王刘贺勤于政事,减轻劳役。刘贺为帝后,王吉再劝刘贺重大臣,勤国政。刘贺根本不听,最终只27天被废帝位。

刘贺很多旧时臣僚受牵连,而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屡次直谏而幸免。汉宣帝时,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至此琅琊王氏郡望再起。

吉公为官清廉,分享个有趣典故☞邻家枣子伸向王家院墙,王妻顺手摘了几个,被王吉赶走。结果邻居杠上了: 你赶走老婆,我就把枣树砍了。王吉吓得又把老婆找回来。

③琅琊王氏走向巅峰丨

时光已去500年……时代终于来到王敦、王导兄弟一代。琅琊王氏向鼎盛冲击。

王敦,为晋武帝女婿,洒脱、果敢,又有远见。所谓富贵险中求,永嘉之乱后,王敦和王导抓住机遇,支持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并灭掉了反对势力江州刺史华轶。

公元317年,东晋建立,司马睿成了晋元帝。王敦被拜大将军,王导被拜骠骑大将军。王氏兄弟一个老大,一个老二。

东晋朝廷根据地在北方,但当时江南孙吴地区并不稳。同样是王氏兄弟出马摆平,让东晋政权从北到南得到巩固。

王敦王导兄弟,先帮司马睿推向帝位,又帮东晋稳固了全国政权。此时,琅琊王氏达到了巅峰,真正成为东晋政治之中流砥柱。

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马☞指皇室司马家。王☞ 就是琅琊王氏。

可想,王氏兄弟威望如日中天,从北到南,很多士族追随。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王家势力。王导掌管东晋内政,王敦则手握东晋兵权。琅琊王氏,一时风头无二。

④琅琊王氏再添艺术辉煌丨

艺术是软实力,属文化统治。相比政权,王氏艺术成就才是大众最熟的。

王羲之,即王导的堂侄。王羲之、王献之艺术成就不需赘述。书圣一幅《兰亭集序》,已是人间绝响。王羲之官至右将军。

王导王丞相,本身也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历史头衔就是☞ 政治家和书法家。

⑤琅琊王氏家族☞ "华夏首望"丨

王导☞ 人称王丞相,掌行政。王敦☞ 东晋宰相,权倾朝野。王羲之☞ 书圣丨东晋琅琊王氏,在军、政、艺术领域都达到鼎盛。

据宋人文献统计,琅琊王氏自西汉王吉以来,到南北朝,数据如下下:

一家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

36位皇后,35位宰相,36位驸马。

琅琊王氏号称"华夏首望",实至名归。

从东晋王导到唐朝刘禹锡,又过500年。再强盛家族,也架不住岁月这把刀。即便如此,宰相王方庆、王睿等,也是王氏后人。

陈郡谢氏的辉煌琅琊王氏在前,后来居上的陈郡谢氏,也只能坐晋代四大名门次席。王谢两家自成一极,是其他豪门世家难望其项背的。

①陈郡谢氏起源丨

陈郡谢氏源头,为曹魏典农中郎将谢缵和谢衡父子。官不大但有实权,谢缵当时声望很高,这为谢氏后人发展提供了平台。

资料可查的,谢缵之后五代人,八成以上都有人入朝为官。其中第四代代表☞ 谢安、谢石(谢安之弟)、镇西将军谢尚(谢安堂兄)。

②陈郡谢氏跻身顶级名门丨

一场著名决战洗牌东晋局势☞ 淝水之战。指挥者就是谢安☞东晋名士,政治家,比王导小44岁,后凭远大谋略登上宰相之位。

公元383年7月,统治北方之后,前秦王苻坚调兵百万南下,企图灭晋。谢安指挥了这场以弱对强的淝水之战。

谢安背水一战,把自己兄弟、子侄一股脑全都派往前线。谢安之侄谢玄打先锋,亲领8万兵力,迎战前秦25万先导部队。最终苻坚军队溃逃,谢玄乘机攻下洛阳和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被为姚苌所杀。

淝水之战,是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颇有传奇色彩,还贡献了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肥水也没流外人田。

谢安、谢玄、谢石、谢琰(谢安之子),均获封赏。一门四公爵,缔造了谢氏辉煌。他们四人就是谢氏代表人物,东晋砥柱。

谢氏一跃过龙门,和琅琊王氏并称,王谢两家成为东晋最顶级门阀。看似竞争关系,其实不止如此。王羲之和谢安这对亲家,伙同其他骚客40余众,共饮作赋,王羲之乘兴挥毫,汇诗为集。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草稿。

③陈郡谢氏的文化势力丨

文武双雄,这是谢氏傲视其他豪门之处。不像王氏玩书法,谢氏在文化、文学、书画都很有成就,在佛学和玄学研究上,当时也是一骑绝尘。山水诗派鼻祖就出自谢家。

谢氏文化成就最杰出代表☞谢灵运。这天下才华,谢灵运只服曹植一人。

谢灵运,谢玄之孙,谢母是王羲之外孙女。谢灵运是南北朝诗人、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精通史学,工于书法,谢灵运奉诏撰写《晋书》。谢灵运还是佛学家,翻译和研究外来佛经。

其他又如"竟陵八友"之一☞ 谢脁,世人称谢灵运大谢,谢脁为小谢。谢赫☞ 南朝画家,提出"谢赫六法"绘画理论,著有《古画品录》。谢家还女性代表☞ 东晋才女谢道韫,为宰相谢安之侄女、王羲之次子媳妇。

上述可见,陈郡谢氏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这极高地位。文化势力,意味着左右社会主流士人,谢氏得到皇室青睐自然而然。

小编陈词先划重点☞谢灵运、谢道韫都有一半血脉来自王家。四大名门☞ 中山刘氏、河东裴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四大家族虽有权力之争,但他们都有相互通婚现象。

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东家就是西家,要么南家要么北家,反正大家都是亲家。皇室想动谁都头疼,这也是他们长盛不衰原因之一。

东晋"王谢"两大顶级家族,一直延续到六朝,甚至隋唐,可谓数百年兴盛。然而,盛极必衰的规律终究逃不掉。刘禹锡时代,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可见守家业何其难也。"王谢"家族几百年的辉煌可谓史上传奇。"王谢"二字,已然是显赫世家之代名词。

朱雀桥为谢安所建。当谢安登上朱雀桥,脚踏金陵城,望着秦淮河,当是何等豪迈!

然而,朱雀桥盛况已逝,乌衣巷繁华不在,只留下王谢两家无数令人艳羡的美谈……

说明: 实际上,刘禹锡是先写《乌衣巷》,然后才首次去了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