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明朝朱氏子弟的起名规则有关朱允文,朱元璋在洪武年间规定,朱氏子弟的名字都必须是三个字,第一个字肯定是“朱”了,第二个字由朱元璋亲自确定,朱元璋根据每一个分支定了20个字顺序表,比如说朱标这一脉的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那么第二个字就只能是“允”,而朱允炆儿子名字第二个字则只能是“文”,以此类推。

燕王朱棣这一脉的20个字是“高瞻祁见佑朱允文,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朱棣儿子名字的第二个字只能是“高”,而孙子名字的第二个字则是“瞻”。

所以,朱高炽与朱允炆虽然是同一辈的,名字中一个是“高”,一个是“允”,这两个字代表着他们不同的宗分支朱允文。

另外,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个字,朱元璋虽然没有规定是啥,但也设定了一套基本原则,即必须是符合五行相生的原理,比如说朱高炽的“炽”是火字旁,属火,而在五行中火生土,所以朱高炽儿子名字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土字旁,朱瞻基中的“基”就是这么来的,以此类推,土生金,所以朱瞻基儿子名字的第三个字是金字旁,朱祁镇中的“镇”也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朱氏子弟越来越多,找不到这么多符合要求的字,于是朱氏子弟就开始自己造字。大家可以发现,明朝朱氏子弟越往后名字越难念,就是因为他们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自己造的缘故。

后来,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专家找不到对应的字来翻译,后来一看朱氏子弟名字的第三个字很符合要求,而且用的人不多,于是就采用了这些字。这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明朝朱氏子弟起名字起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

朱棣肯定不会下达杀、逮捕朱允炆的命令。朱棣要继承大统,朱允炆是朱元璋明确指定的继承人,朱棣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因为朱允炆的政策违反太祖旧制,所以要帮他侄子清君侧。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待在金殿等着朱棣,无外乎两种结果:

一、朱棣以皇叔父的名义摄政,进而掌握朝权,待稳定政局以后,要么自己禅位,最后莫名其妙死在软禁之地;要么就是第二个高贵乡公曹髦,被朱棣手下杀掉。

二、朱棣在知道朱允炆在大殿端坐的情况下,暗示(事实上并不需要)某位大臣入宫觐见,请求皇帝出皇城慰问大军,此时应天城内一片混乱,随时随地都会有意外发生。朱允炆在出宫后,被乱匪行刺。朱棣进而顺理成章的为侄子报仇,然后在大臣的劝进声中,开启永乐王朝。

朱允炆在金陵城破的刹那间,有若干选项:一、投降祈生;二、自持身份,拒绝投降,最后被乱兵杀害;三、端坐殿上,静候处理;四、逃跑。前三个选项,不论哪一个最后都免不了被朱棣找理由除掉。唯独这最后一个逃跑,让朱棣在龙椅上一直不安稳。

朱允炆何止身败名裂,连人都灰飞烟灭,生死不明,后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至今是谜。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一系列神操作。

朱允文: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削藩没有错,败的是过激。不仅过激了,手段还很酷(蠢)。具体的执行可谓一塌糊涂。

朱允文: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一辈的,怎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刚刚即位的短短1年内变更祖制,大刀阔斧,连废四王,还把湘王逼的自焚了。就连燕王送三子为质和装疯后削藩也未有丝毫缓和,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逼死的逼死,磨刀霍霍把爷爷给自己的权力集团得罪光,朱元璋到死都想不到苦心布下的江山被他全盘推翻,好好的一手好牌被打得稀巴烂。

抬高文臣,贬抑武将勋。以至多数武臣对这场皇族内斗冷眼旁观。在朝中重用方孝儒和黄子澄之辈的庸臣,靖难时又任命李景隆这个废材庸才为主帅,朝中数十万精兵锐将全被他败光。

以杀伐之事为儿戏。“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的幼稚迂腐给燕王加了道护身符,在靖难战场上,常出现荒诞神奇的一幕:

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

两兵交战,“迫者不敢追”,简直是可笑至极。当燕王以十余骑视察敌营被大军围困时,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敌方连靠近都不敢靠近,唯恐伤到败军主将,无数忠于朝廷之将士无辜惨死,可想而知此时朝廷将士的悲伤沮丧。燕王能多次这样死里逃生,全拜他所赐。

总结:削藩过急,用人不当,武官离心,军事不察,人心不稳,懦弱无能,幼稚迂腐,身败名裂必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