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来看题主对明末清初历史有相当了解,现有两个回答中““任十三读史””介绍了此次海战的概况尤其是郑成功一方的情况,“山北水南T”详细描述了该次海战的经过及双方战损,但都没有回答题主“在荷兰人眼中”的问题,没有“从欧洲视角,以欧洲史料来描述”金门海战。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一、战前料罗湾海战发生于1633年。在1624年金门海战,荷兰人来到台湾大员港(今台南),目的是“为了取代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以中国货物对日本贸易”。出自台湾翻译的《荷兰人在福尔摩莎》,福尔摩莎就是formosa拉丁语美丽、美丽岛,即台湾。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当时明朝有海禁政策,不孕育其船只在大陆沿海停留,所以荷兰人主要在大员向明朝的海商收购中国商品,在大员提高收购价格等,吸引中国商人把丝绸运往大员金门海战。但当局只对少数有特殊背景的官商发放贸易许可,如许心素等。为了获得价格更合理的商品,荷兰人开始与刘香、李魁奇、郑芝龙等对抗官方、亦商亦盗的武装海商合作。但这些海商与明朝朝廷的态度某种程度上相同,都是希望荷兰人待在台湾大元,而自己主导大陆沿海一侧的贸易,即所有过海峡的船只,都要交“生丝5%,瓷器等粗活7%”,否则拿不到去大员的许可。

1628年郑芝龙接受福建当局的招抚后,成为亦官亦商,郑芝龙与荷兰人的合作也时断时续。

二、战时1633年,荷兰人为了迫使福建当局开放贸易,决定发起一场战争。但是联系刘香等人时(此时李魁奇已经被消灭,李为郑芝龙下属,在郑芝龙被招安后叛逃,荷兰舰队协助郑芝龙消灭李),刘香“无法理解,我们怎么可能对XX发动战争”,怀疑这是荷兰人与郑芝龙合谋消灭自己的诡计。来源:《热兰遮城日志》第一册,1633年8月28日,第118页,当时荷兰人记的日记,热兰遮是台湾最古老的的城堡,又称安平古堡。

最终刘香同意了联合事宜,但在明朝-荷兰双方(也就是郑芝龙-荷兰双方)在金门料罗湾展开决战时,刘香的船只见势不妙,“弃普特斯曼长官于不顾。夺路相逃,这就是普特斯曼长官率领的船队陷入困境的原因”。

三、战后料罗湾海战失败后,荷兰人放弃了联合武装海上胁迫当局的策略,仍然占据大员(知道后来郑成功将其赶走),转而与普通海商合作,利用后者向福建当局疏通交涉,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在大员自由贸易的权利。荷兰人认为,这也是大陆当局的妥协。

对明朝普通海商,或者生产丝绸、瓷器的普通人来说,自由前往大员贸易是好事,在此问题上对其进行限制的当局和企图独占贸易的武装海商损害了其利益。明朝的妥协,实际就是放松海禁,对广大海商作出的妥协。

答案恐怕让你很失望,因为第三野战军登陆宝岛的作战计划,曾经先后三次被迫推迟,最终确定的攻台战役发起时间为1951年春季,而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则是1950年6月。也就是说,我军厉兵秣马准备跨海登陆的进程,还未及实施,就被这场意外爆发的战争所打断了,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最终使攻台计划中止,回过头去看历史,确实非常令人遗憾。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金门海战:在荷兰人的眼中,料罗湾海战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第一次拟定攻台时间为1949年冬季。

我军第一次准备攻台,是在1949年5月上海战役结束以后,当时蒋军在华东和华南沿海的残余兵力,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以及东南沿海的各岛之上,台岛守军只有七个军14万人,且多为建制不全的逃台败军,战斗力较差。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攻台工作委员会主任”粟裕决心,以八个主力军20万人的兵力,在1950年冬季立即实施渡海登岛作战。根据命令,当时第九兵团等部已经在长江口和天目山地区,开始了模拟渡海登陆以及未来在台湾山区作战的训练。

然而老蒋也很快察觉到了兵力部署上的弱点,连续放弃了浙东舟山群岛等大小岛屿,拼命向台岛收缩兵力,仅舟山群岛就撤走了12万人马,同时大肆抓丁扩军,这样,当三野主力进军福建时,台岛守敌的力量已经有所加强,那么再以20万兵力跨海登陆就不现实了。尤其是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失利以后,已经就任攻台总指挥的粟裕将军,对强渡台海的作战计划的拟定就更加慎重。

第二次拟定攻台时间为1950年夏季

1949年11月14日,粟裕在总结金门失利的教训时指出:“其主要原因为轻敌、骄傲和急躁”,为力求稳妥,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在攻台作战准备过程中,对攻台作战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鉴于台湾海峡的宽度是琼州海峡的八倍左右(大约是200余公里对29公里),以及三野攻击金门失利的教训,粟裕此时变更了战役部署,向军委报告提出将攻台兵力增加到十二个军50万人,分两批运送登岛。

粟裕将军当时测算,解放军人数虽不占绝对优势,但由于人民解放军士气和战斗素养均高于蒋军,只要大规模登陆成功,胜利应当是有把握的。计划中以八个军约36万人为第一梯队,率先发起渡海战役,其余四个军及后勤保障部队为第二梯队,整个攻台在15天内结束战斗,预计伤亡10万人左右。

在此期间,敌情再次发生变化,第四野战军胜利结束海南岛战役(1950年3月开始),但是只歼灭蒋军3万余人,剩余的7万多人都从海路逃上了台岛,再加上杂七杂八从大陆逃台的部队,到1950年5月间,蒋军在台兵力超过了40万人。为了使攻台作战更有把握,三野前指希望从其他野战军抽出四个军作为预备队,进而使攻台参战兵力达到十六个军65万人左右,如此一来,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调集兵力和征集船只。

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经过认真测算认为,如果攻台兵力达到50万人以上,加上武器装备和各种物资装载量将突破13.54万吨,需要船只16000只,如果是千吨以上的大船,也至少需要2282条。而截止到1950年3月,解放军在沿海各地征集到的大船仅1192条,根本不能满足渡海需要,粟裕认为,不仅第一梯队需要保障足够的船只,第二梯队也需要准备好一定数量的船只,绝不能依赖第一梯队船只返回,以免重蹈金门的覆辙,于是申请推迟战役发起时间。

海空军形成战斗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粟裕考虑的是兵力和船只问题,而军委也要考虑了海、空军的建设是否能及时投入作战的问题,各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攻台发起时间再次被推迟。解放海南岛战役,我军除了木帆船之外,主要依靠的是用机帆船改装的“土炮艇”与敌人的海军作战和周旋,可是横渡琼州海峡时相对容易,船队的安全勉强可以保证,但是要横渡200公里的台湾海峡,再依靠“土炮艇”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航行距离太长。

因此,攻台大军如果没有一定海空力量的掩护,是不能顺利完成任务的,所以在三野进行登陆准备的同时,我军的海空建设也是当务之急。1949年4月和11月,解放军海军、空军先后成立,但要真正形成作战能力且满足攻台需要,还须一定时间并且得到苏联的支持与帮助,经过谈判,苏联当时同意给我方3亿美元贷款,其中一半用于购买解放台湾最需要的海军和空军装备。

(解放海南岛)

空军方面,刘亚楼司令员提出在一年内建立一支拥有300-350架作战飞机的方案,以取得战役制空权,到1950年6月,空军一共有两个个歼击机团、一个强击机团、一个轰炸机团,每团三个大队,二个歼击团分别装备米格-15和拉-11歼击机各30架,强击机团装备伊尔-10强击机30架、轰炸机团装备图-2轰炸机20架,显然,这样的数量并不充足。

海军方面,1950年初我方苏联签订海军装备订货协议,总金额达1.5亿美元,但交货需要相当时间。鉴于海军和空军形成有效战斗力都需要一定时间,军委在回复粟裕的电报中指出:“攻台时间,如有内应,则可早日举行,否则必须推迟到我方海空两军(特别是空军)条件充分具备之时,故具体时间目前不能确定。”

(刘亚楼司令员)

第三次拟定攻台时间为1951年春季。

为保障攻台作战的经费,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仍决定拿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十分之一约60—70亿斤粮食作为攻台经费,另以3亿美元贷款为海空军添置装备,可谓是全力以赴。而老蒋也是怕的要死,不仅拼命整训部队,还高薪聘请了一帮旧日本军人来当“雇佣军”,使攻台的难度逐渐加大。

至1950年春季,中央军委鉴于敌情的变化,以及对台作战的装备物资需要量非常大,而新生的我海空军力量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作战准备,遂决定将攻台作战的时间推迟到1951年春季。粟裕和三野前指按这个要求继续进行战役准备,并提出了东西夹击,海空并举的作战放案,拟从台岛的西海岸和东海岸同时登陆,同时以伞兵部队空降敌人后方,彻底打乱其指挥和部署。

(渡海训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当解放军的海军和空军在1951年形成相当的战力以后,以我军陆军强大的战斗能力,解放台湾是比较有把握的,粟裕曾经说:“隔着一片大海作战,六七分把握绝对不行,八分九分也不行,非十分不可”,既然三野是按十分把握进行的战役准备,相信必然能取得完胜,对此,军委也是充满信心。

1949年5月,金将军的特使曾到北平向毛主席介绍半岛形势,主席也认为半岛的冲突在所难免,但同时明确表示,不希望战争立即爆发,原因一是国际形势不允许,二是中国还不能提供有效地支持,而“一旦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情况就不同了”,这里所说的任务,当然就是解放台湾。

与此同时,我军解放台湾还面临着美国是否进行武装干涉的问题,在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基本已经抛弃了蒋政权,所以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讲话,宣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这就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国“弃台”的决心。

所以说,若非朝鲜战争的意外爆发,人民解放军攻台的作战,亦不会受到外力干扰,胜算极大。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种种因素使美国改变了这个立场,并迅速派出第七舰队封锁了海峡,显然,我军当时确实不具备与美国现代化海空军进行海上较量的实力,还要考虑东北的局势和抗美援朝的问题,因此只能“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