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个笑话,说是前些年,抓计划生育超生很紧,有一个村子,年年有超生现象,检查计划生育的领导就问村长,为何村里计划生育超生现象控制不住?村长很无奈地说,领导只要能保证村里晚上有电,超生现象就没有了。领导问怎么回事?村长说村里晚上经常没电,漆黑一片,电视不能看,打牌不能打,串门不能串,夫妻一到夜晚也只好早早睡觉,造孩子了。?这虽是个笑话,也说明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离不开了电,没有电,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严重受影响,夜里就会漆黑一片。那么古时候没有电,只能用蜡烛或食用油点灯照明。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电脑更没有手机,古人该如何打发时光呢?其实以今视古,也就可以想象个八八九九。从七古代文人上巳节、八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熟悉那时没电脑手机游戏都是怎么打发时光的。男孩子们白天没事在一起玩打牌下棋、撞钢圈、打尒、打陀螺等游戏,夜里多玩捉迷藏、打仗等游戏;女孩白天多玩抛骨子、踢毽子,晚上多玩丟手绢、系袋(至今不明白是干什么,只是听说)、撑绞(方言,不知书面语);男女都玩的那便是斗鸡、趋瓦、跳绳、荡秋千、猜迷语等游戏了。古时男子们聚在一起,粗鲁的就喝酒猜枚、猜拳,文雅的则喝酒吟诗赋文等。人类的精神生活任何时候都是少不了的,如果创不出游戏文化,人们过得那可真是平淡如水了,会很没意思。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业余游戏文化也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几十年、几百年后恐怕我们今天所玩的各种游戏也只能够回忆了吧。?

农历七月十四俗称鬼节古代文人上巳节。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历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暂的自由,享受人间美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

古代文人上巳节:没有游戏,古代男子如何消磨时间?

每年七月十四/五称为中元节古代文人上巳节,盂兰节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祭祀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酒菜之类的到路口祭祀鬼神。

古代文人上巳节:没有游戏,古代男子如何消磨时间?

民间在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防止他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他们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家人平安。

古代文人上巳节:没有游戏,古代男子如何消磨时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活着的人们一起为它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快乐享受这一刻。

现实生活中七月十四是我们祭祀自己祖先的日子,在这一天都在为自己的先人烧纸钱,送去祝福。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也是我们最基本的信仰。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更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传统清明节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得蛮对啊!挺应景适情的。这是唐朝杜牧的名作,而杜牧是我个人偏爱的我国古代诗人之一。

古代文人上巳节:没有游戏,古代男子如何消磨时间?

大家想必早都知道了,宋朝画家张择端有一幅传世名作叫《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年间在清明时节前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热闹情景。可是,清明节咱们国人为什么要“上河”呢?

古代文人上巳节:没有游戏,古代男子如何消磨时间?

其实,清明节并非自古就是国人祭扫祖坟、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为节日,在两汉还并不明显,到隋唐略为成型,但尚未涉及扫墓、祭祖,更多的还只是反映气候轮回与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些牵涉清明的诗歌,无论是杜甫的“渡头翠柳艳明媚”,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都还看不到具体祭扫追悼的含义来。有祖宗崇拜的清明节始于宋朝,晚于李唐三百余载。

那么,既然先人的坟墓都是葬在山里边的,若要扫墓的话,就应该是“上山”、“上坟”才对,却为何变成“上河”了呢?这就要联系到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接踵的另一个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了。

与清明节先冷清后热闹的际遇正好相反的是,上巳节是先热闹后冷清,早在汉朝时就已十分繁荣,至唐朝已达到鼎盛。《诗经》里的《郑风·溱洧》篇,描写的就是三月三上巳节;还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叙述文人在上巳节“曲水流觞”,李唐杜甫的《丽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名句。

我们看到,这里所举的三篇诗文,都有“水”(其实就是河)在里面:“溱”和“洧”是先秦北方两条大河的名字;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觞”于“曲水”;唐朝的“丽人”们集聚于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边”。可见,“水”是上巳节的一个关键词,三月三是古人一个亲水的日子。

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了:宋朝的“清明上河”,其实是在庆祝和度过(更多的是缅怀)一个离大家已渐行渐远的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因到宋朝时,随着清明节的迅速崛起,上巳节已经比较凋敝了。

其实,清明节还“合并”了早它三两天的寒食节。上坟、祭奠原本是寒食节的重要传统习俗。清明节本身自来就没有什么更多内涵,因其在时间上正好处于寒食节和上巳节之间又非常临近,名气更显赫的它便“左右开弓”,把寒食、上巳两节的种种习俗与活动均揽进自己“筐”里,从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