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专注于娱乐与生活领域的极地向日葵?
我写这个答案,初衷其实并不想给大家添加戾气刘美含多高。而是希望增加一个新的角度。脱离观众的视角,对比现实的大环境,我们和欧美的差距。再来看待这个现象。就会发现,现象的背后不仅仅只有一个原因。
①艺术类科班名校不被认为是名校。比起艺术类院校刘美含多高,人们更认可综合类院校。
在题主以及包括很多人的眼中刘美含多高,国内综合类大学才叫【名校】。
无论是培养戏剧影视人才为主的北电刘美含多高、上戏、中戏、国戏,还是以培养音乐美术人才为主的央美,国美,央音,上音,国音。其实都可以算是优质学历。
但是以题主为代表的的一部人,并不认可这样的【优质学历背景】刘美含多高。往往会忽略艺考的难度,而选择去认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高考。
中国人鲜有不重视高考的。所以认可高考我不认为有任何问题。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同样意识到,在全世界第一人口的大国,我们也同样有着全世界人数最多的艺考。通过层层选拔的艺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要扯黑幕那我就又心累了)。
哦对了,通过艺考并取得名次的人,也要参加统一的高考。虽然分数线会随着专业而有所降低。如答主所言:
高考一百多的学个京剧昆曲就上国戏中戏,考两百多分的跳个舞进北舞
我不否认题主所说的是现实存在的情况。但我得说一句,因果反了。
是【因为在戏曲京剧昆剧类,通过了国戏中戏的艺考,拿到了专业合格靠前的名次。才能在高考即便考100多分的情况下(100+据我估计以近年情况,更像是江苏或上海考生,这种满分不足750的地区),进入国戏中戏;】
是【因为在舞蹈类,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艺考,拿到了专业合格靠前的名次,才能在高考即便200+分的情况下,进入北京舞蹈学院;】
而能够在戏曲、京剧、昆剧、舞蹈等项目通过上述学校艺考,拿到有效名次。是一件怎样难度的事情呢?
知乎不乏有相关类答主,应该可以看到大致的情况。
他们能上这样的学校,不是因为【他们文化分低】,是因为他们【专业课通过】了。
而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些行业有多么小众。京剧昆剧现在都是国家保护的项目,甚至在某些院校都是免学费发补助的专业。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耳濡目染,或者机缘巧合,或者极其热爱。入读这样的专业,基本上绝大部分从业者面临的就是,前景渺茫,鲜为人知,转行极难,身体多伤,早早退役 等类似的局面。
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花费的时间、精力多,就意味着在其他领域的时间、精力减少。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我国举国体制之下的体育健儿们。往往幼儿园甚至小学期间,就被选入体校训练。此后再也没有在普通中小学进行全日制学习的体验,而是经历省队、国家队的层层残酷训练选拔,走向世界。在运动生涯内为国家和家乡争夺荣誉,然后退役。凭借特殊的政策通过,根据运动生涯期间的成绩,进入大学学习,取得文凭后,在国家的安排下获得一份工作。
我想,如果将邓亚萍、刘翔、吴敏霞等奥运冠军放在高考的考场,他们能考到的分数,也是不如多数普通文化类考生的。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也往往需要更多的关心帮助,才能顺利毕业。
但是我们评价他们的时候,往往都会说,这场比赛他们表现的不好,这块奖牌他们这次没拿到。却不会说,他们怎么这么笨,连中考会考的化学方程式都背不出来。
而在体育的领域,能拿到好成绩的,往往也是极少数人。
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同样的标准评价一个艺人,你可以说TA歌唱得不好听,TA的某个角色演得辣眼,甚至说TA长相难看衣品low到爆。一个人连自己赖以赚钱的专业都做不好,被人鄙视真的是活该。
但对于文化课成绩,还是请宽容一些。
②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可度,高于社会科学。存在“鄙视链”。
即便是普通高考生,都存在隐含的歧视。毕业于综合类院校的,往往自然科学类专业在同等条件下,显得“学霸”一些。
③民众对娱乐圈这个地方的认知,复杂。
一方面,潜在的“下九流”观念,对艺术娱乐行业从业者的潜在轻视;
一方面,被该圈子的顶层收入者的超高收入有所向往;
一方面,又普遍对于职业方面的稳定、受人尊重的追求;
这样的观念下,普遍多数家长们不会希望自己的子女走这条路。
试想,一个颜值高,声台形表基础均出色能够通过艺考的前提下,在高考中成绩优异,能够以普通文化考生的能力,考入知名综合类大学非艺术类专业,TA有多大可能,被家人朋友认可,同意其选择走入艺术类院校,而非知名综合类院校?
当然,这样的同学不是没有,近几年来增多了。
戏文系--上海戏剧学院-梦在上戏--我系2014级新生唐晓理在上海戏剧学院2014-2015学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武汉“最牛艺考生”考670分 弃北大清华报北影
这样的同学,背后要有怎样的父母支持,不言而已。
也许有人要说,那可以选择本科入学综合类大学普通类专业,本科毕业后再入行娱乐圈啊?
我们来想一想,一个高考前与艺术完全不沾边的同学,在四年本科毕业后,22岁。
请问TA有多大概率,在声台形表四项【没有接受过科班专业训练】的前提下,和那些进入艺术类院校的达到同一专业水平?
TA本科期间有多大概率,在缺乏院校圈子氛围的前提下,得到一些相关实践实习的资源(比如进入剧组观摩打杂)?
有多大概率能和科班院校的同龄人一样入行?
有多大概率能够说服父母,同意自己的孩子放弃考研本专业、放弃可能找到的稳定工作,去投身娱乐圈?
这样的人有吗?有。但是这需要付出更多。需要机缘巧合,需要在本科期间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辛苦。
戴娇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舒畅,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毕业。
刘美含,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毕业(注:深圳外国语中学小语种保送生)
但这样的情况是怎么来的呢?
这两位都是童星出身。都早早的有参与正规影视剧表演的经验。对于她们来说,即便本科四年选择了一个非艺术类的院校,也不过是体验另一种生活。她们在本科入学前积累的资源渠道和名气,足够她们在非艺术类本科里,继续接的到通告。不信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两位大学就读期间,也有作品。虽然相对少。
而对于其他人呢?对于不少童星的呢?
既然将来有打算入行娱乐圈谋求发展,但并没有人脉没有渠道没有资源和名气的积淀。为什么还要选择一个【和娱乐圈八竿子打不着的理工类专业】,只为了一个看起来的高学历?
而不趁着大学四年的时间,好好打磨声台形表呢?
佟童,童星出身。本科纽约大学传媒学专业(还是艺术相关)。研究生回到国内,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
但搜索佟童,就会发现,出身上海的教授家庭。可以看到家庭对这样的选择能够有怎样的支撑。
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申请制体系下大学,与大陆高考体系之下的大学,有极大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件事,那就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世界排名就比我们大陆内最好的清北靠前。
而考虑英语这一语言的使用范围之广(这里不要只看人数),欧美等国家的国力发达带来的文化话语权等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能与之相比的。
无论普通高考还是艺考,我们淘汰掉数量上更多的对手,结果入读的是硬件资源不如他们的院校。这是客观现象,要承认。
再有就是,申请制和考试制。这又是个很长的问题,可以阅读知乎相关回答。
但是有很重要的一点,申请制度下,学生的个人文书中的经历和活动,占相当重要的部分。
童星出身的娜塔莉波特曼,即便申请的是与艺术毫不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她的演艺经历和知名度,也一定会是她的申请材料里的加分项。
而在天朝,高考年龄的童星拍戏,真的就是在纯粹挤占高考复习时间,对高考毫无直接利益。
再有,题主提到的部分欧美明星,在欧美的综合类大学,修的也是艺术类专业(比如戏剧表演戏剧导演)。
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类学院的艺术专业,怎样比较呢?
以美国为例,我们来看一看。
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戏剧系,南加州大学(背靠好莱坞)的电影文学专业,波士顿大学的电影文学专业,纽约大学的电影学院。这些学校,在院校排名中靠前,其艺术类同样强势。
和AFC(美国电影艺术学院),CalArts(加州艺术学院)等这样的艺术类院校,即便是光拼专业排名,差距也不算大。
而我国呢?
目前除了极少数,如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属综合类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特殊情况。
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内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类专业的专业排名,远远不能和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相比。
艺考生应该知道,除了包含上数在内的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在艺考难度与标准,院校背景资源硬件设施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差距有多大。
那请问,作为一个从小学艺术,立志成为艺人的艺考生,你会在国内的艺考环境下,做怎样的选择?
后记:
精修答案完毕。
我希望这个答案不要变成艺考生和普通文化考生的互掐,不要变成“你知道我有多么不容易”的互相释放戾气,而是互相理解。
观众是艺人产品的消费者,艺人是艺术产业的从业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开头所写,一个现象的产生背后往往不止一个因素。
而对于我们自己能够做好的部分,便尽量做好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