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权利的大小中国十大宦官,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不去限制大臣权利的朝代,往往会出现宦官权力过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的问题。我国古代宦官权利最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东汉和唐朝,特别是在唐朝时期,宦官几乎能够决定皇帝的生死,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一旦得罪了宦官,下场一定十分的凄惨。
封建王朝第一位权臣宦官——赵高宦官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后的男性,有一部分宦官仍然具有生育能力中国十大宦官。商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宦官在王朝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秦朝建立的时候,宦官赵高深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让赵高做了秦二世的老师。
秦始皇去世后中国十大宦官,赵高帮助秦二世取得皇位,一跃成为秦朝的权臣。赵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控制皇帝的宦官,不过赵高的下场也比较惨。由于秦二世威胁到了赵高的权利,赵高将秦二世杀害,扶持秦王子婴继位。秦王子婴继位后,设计杀死了赵高,诛灭了赵高的家族。
东汉宦官的兴衰西汉时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始终都没能达到威胁皇权的地步。到了东汉王朝时期,东汉皇帝借助宦官的势力来对付外戚,宦官集团开始成为了东汉王朝的主要控制者之一。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交替上台执政,东汉的皇帝想要坐稳皇位,就必须要得到宦官集团或者外戚集团的支持。
外戚何进被十常侍杀害后,袁绍带领大军攻破了皇城,将宦官屠杀殆尽,东汉宦官以全军覆没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东汉的宦官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曹操,就是东汉大宦官曹腾的后人。
唐朝宦官的兴衰唐朝前中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唐玄宗时期出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但是高力士只是地位比较高,并没有达到威胁皇权的地步。唐肃宗继位之后,宦官李辅国专权,李辅国屠杀王公贵族,在朝廷里面培养自己的亲信,开启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先例。
李辅国倒台之后,宦官开始掌握禁军的控制权,他们屠杀大臣逼迫皇帝,几乎成为了唐朝的实际统治者。唐敬宗得罪了宦官集团,竟然被宦官集团杀死。唐文宗去世的时候,想要让太子继承皇位,结果宦官集团直接将太子废掉,立唐武宗做了傀儡皇帝。唐僖宗统治时期,宦官田令孜掌握朝政,就连唐僖宗都叫他“阿父”。
明清时期的宦官虽然在一些影视剧中,明朝的宦官权利非常大,几乎能够控制皇帝。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工具,即使是刘瑾和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也只是皇帝的代言人,当皇帝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被皇帝杀死。
清朝时期宦官不允许随便出宫,不允许参议政事,大宦官安德海出宫游玩,直接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首。相比于东汉和唐朝的皇帝,明清时期的宦官已经完全沦为皇权的附属品,根本不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
郑和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名马和,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马和郑姓,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下西洋,支费浩繁荣,库藏为虚(《明史》卷三百三十二)。据粗略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另据计算,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由此可见,下西洋船舶耗资之巨。 这还只是一部分,此外,对大量的外邦来朝贡者,论级行赏,数字极为可观,《永乐实录 卷一百一十九 》:成祖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虽加厚不为过也。"
王振
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刘瑾
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照,刘瑾便千方百计地讨好太子,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冯保
冯保(1543-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太监。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兼总内外,权倾一时。
冯保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宫中流传。他的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宝爱之”。
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平反昭雪了许多冤狱。 张居正评价他:“勤诚敏练,早受知于肃祖,(世宗)常听为“大写字”而不名。”
后来冯保被明神宗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 魏途中闻讯自缢死。其余党亦被肃清。
王承恩
王承恩(?-1644年),汉族,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 王承恩隶属曹化淳名下太监,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三月二十一日,在树上吊了三天的崇祯和王承恩被发现,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并将王承恩附葬陵侧。 南明弘光帝听说后,赐谥王承恩“忠愍”。 清朝顺治皇帝为王承恩题碑“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康熙大帝也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