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日军对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七七事变卢沟桥。今天是七月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日子。大家说抗战打了八年,实际上是打了十多年啊,因为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变(在靖国神社里面公然写着是我军先进攻,给全世界的游客看,我亲自去验证,呆然站立在公示板前,默默无语)。
日本占领东北,我们不敢宣战,还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呢(当然自己实力也很差)七七事变卢沟桥。七七事变是日本真正蛇吞象的开始,最后全部崩盘(当然也主要由于美国参战,美国不可能坐视日本坐大,吞掉整个我们)如果当初没有胃口这么大的话,今天的东北,内蒙,台湾,半岛,都是日本的。
加上日本本土,我们基本都在日本的弧形包围中,大家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可怕的实力七七事变卢沟桥;只是,日本太贪心了,最终打回“原形”。所以日本是不甘心也不认输的,从靖国神社便可看出,我当时也去参观了下,不过被很多人骂成汉奸,拜托我只是去拍照.见学.写稿。
日本的首相中,只有鸠山由纪夫(态度鲜明些,曾在南京屠杀纪念馆双手合十,表示哀悼,回国便被“右翼”攻击。日本“亲和我们”的首相都干不长,亲美“想侵华”的都做的比较久,如小泉,安倍等。美国当年帮我们打日本,是因为不想日本太强;美国目前拉日本一起唱衰我们,也一样是因为不想我们太强。
这不是哪方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平衡问题,政治很多时候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平衡,并且尽力保持这个平衡,这就是国际政治!显然,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是试图打破平衡的举动,必将失败则是其可以预料的结局。
上面这些话,都是我和朋友参观完靖国神社后,坐在涉谷街头的星巴克门口聊天时讲的,涉谷街头作为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路口,并没有想象中吵闹。最后她问我对日本的感觉,我记得我说,你看这街头,也许就像这街头一样,安全但压抑,平静但骚动—70多年以后,我们要铭记国破家亡的耻辱。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发难,这是蓄谋已久的行动。日军选择这一地点的原因何在呢?当然是地理位置重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完成对北平的包围,非占此地不可;二是要控制平汉铁路,也非占此地不可。 从包围北平的需要出发,可以这样理解:七七事变前夕,日本侵略势力已形成了对北平的三面包围,东部有日本炮制的通县伪冀东自治政府,北面有伪蒙疆自治政府,东南方向,日本霸占了丰台镇,只有位于西南面的卢沟桥是出入北平的惟一通道,要包围北平,就必须占领卢沟桥。 日本要吞并整个中国,华北当然是必争之地,而要夺取华北,就必须控制平津。因此,完成对北平的包围是日本夺取华北乃至夺取全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 日本急于控制卢沟桥,还因为看到了平汉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占领卢沟桥,就可切断平汉铁路,使中国军队和西北的抗日有生力量无法开赴前线。使日本掌握较大的主动权,进可攻取华北平原,退可守住已经占领的中国大片领土。 正如当年报纸评论所说:“卢沟桥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由此可见,日本把夺取卢沟桥作为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绝不是偶然的。
七七事变前,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平津一线。这时驻守平津的中国军队是29军。1935年日本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策动把国民党中央军逼出华北,签订了《何梅协定》等。中央军撤出后的权力真空被宋哲元的29军填补,29军是西北军系列,当时有37、38、132、143四个步兵师,第9骑兵师和一个特务旅,加上保安部队总兵力约10万人,成为华北能与日本抗衡的主要力量,曾和日军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有过交锋。 日本策动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被宋拒绝。 1937年前,日军已经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 日军在华北的驻扎可以追溯到1901年的《辛丑条约》,当时日本派了2600多名驻屯军,命名为清国驻屯军,司令部在天津,兵营在天津海关寺和北京东交民巷两处。1912年更名为“中国驻屯军”。 1937年,“中国驻屯军”司令部辖河边正三为旅团长的第四旅团,约6000人,分驻北平、天津、通县、山海关等地。日军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后,在通县扶持殷汝耕成立一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基本上把冀东22县划入势力范围。 而这时候的日本军队要再进一步发展扩大侵略的话,也必须要占领平津。这是华北最重要的两个都市,南下有几条铁路,从北平到绥远,津浦铁路、平汉铁路,不占领怎么办呢? 进一步的战争要有一个借口,要挑起事端,导火线,于是有了卢沟桥事变。他也可以不选择卢沟桥,而选择别的地方,比如丰台,他总要选择一个地方,挑起战斗,然后扩大。 事实上,日军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到中国军队控制范围的深处取得一个“点”的驻兵权,这个“点”一般都在铁路线上,然后自己制造事端反诬中国军队,再通过政治和军事讹诈,获得对大面积领土的侵占。参考来源:/jiyi/jiemi/20110706/33274.html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