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应该是鲜卑人中的尉迟氏来源于西域于阗王族的姓氏鲜卑族的姓氏。于阗王国是西域著名古国之一,是操印欧语糸的塞种人。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信仰佛教。享国1238年被喀喇汗王国灭掉。尉迟原来并不是姓氏,而是最初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叫"Vi一Ca”译作汉文称作″尉迟”,意思是“征服者”和“胜利者”。从第三代于阗国王开始“尉迟”开始用作姓氏。南北朝时期,尉迟人一支迁到北方草原,由于人数少依附鲜卑拓跋人干当小弟被称作鲜卑尉迟部。后来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邽建立魏国,历史上称北魏。大哥阔了小弟也就跟着身价百倍了。尉迟部的首领是北魏八大勋贵之一。北魏孝文帝时期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孝文帝进行了一糸列汉化改革,比如说鲜卑贵族一律采用汉姓。拓跋姓改做元姓,所以尉迟部落的人把本部落名称当作姓氏。尉迟氏中最有名的人物是唐朝名将尉迟恭(586一658),字敬德。尉迟恭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征王世充,讨窦建德,征刘黑塔。参与玄武门之变,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享年73岁,谥号忠武,陪葬李世民的昭陵。尉迟恭和秦叔宝是两个门神家喻户晓。
鲜卑族
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族的姓氏。《三国志》《后汉书》[29] 《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
鲜卑族族名由来:《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族的姓氏,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名称解释:鲜卑”一词,王国维、白鸟库吉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
鲜卑族风俗:《后汉书》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
宗教信仰
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萨满教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
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鲜卑族后裔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
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是汉族) 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有一半汉族血统和一半鲜卑血统,唐高宗李治身上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四分之三是汉族血统,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汉族血脉。 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汉混杂的血统而统一中华的,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