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孔融和祢衡,中国古代有“八拜之交”,而忘年之交便是其中之一。“忘年交”相信大家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年龄相差很大的两个人成为朋友。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忘年交”是哪两个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别急,听小编给大家慢慢道来。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据史料记载,“忘年之交”出于《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孔融和祢衡。”也就是说,有史以来,最早被记录的“忘年交”,便是祢衡与孔融两个人。二人在相遇时,祢衡才20岁,孔融已经40岁,但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祢衡在年少时便很有才华,但却恃才傲物,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他在建安初期曾到许都游学,因为没地方去,所以导致怀揣的名刺上的字都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和司马伯达孔融和祢衡?”祢衡则高傲地说:“我怎么能与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他这种人。

  看好朋友怀才不遇,孔融也很着急,便向曹操推荐了祢衡。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便打算见见此人。结果祢衡却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一直不去拜见。曹操对此很生气,但因为赏识他的才华,所以一直隐忍着没有杀他。但不杀他,不代表曹操不会刁难他。为了出口恶气,曹操封祢衡为鼓史,要他在众人面前击鼓。

当祢衡上场时,直接走到了曹操面前。下吏呵斥他:“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敢轻率进见?”祢衡听了也不生气,当着曹操的面脱了个精光,然后慢悠悠地穿上了鼓史的衣服。祢衡走后,曹操说:“本来想羞辱一下他,结果他反过来把我给羞辱了。”孔融之后批评了祢衡,并对曹操说:“祢衡有狂病,我已经教训了他一顿。他打算亲自登门道歉。”曹操欣然同意。

  结果祢衡却穿着普普通通的衣服,手拿三尺长的大杖,在门口痛骂曹操。曹操受不了祢衡这个“喷子”,便把他送给了刘表。刘表也不喜欢祢衡,便将他送给黄祖。在黄祖帐下,祢衡依旧口不择言,最终被黄祖给杀死了。而孔融后来也因正义直言得罪了曹操,被曹操杀害。而这一对忘年交,真的是趣味相投,连死法都一样。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三国时间虽短,但涌现的名人之多、段位之高却真的让人惊叹。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在三国名人朋友圈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两个特别自信常常看不起别人的牛人,却偏偏没有我们常说的文人相轻,反而彼此惺惺相惜。这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二十世孙的孔融,一个是昨天我们详细说过的在大庭广众之下痛骂曹操的祢衡。其中缘由何在,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我们知道,孔融向曹操举荐了很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要算是祢衡了。有名不是因为举荐得当,而在于他的举荐从主观用意上是很好的,但是在客观上却造成了他自己和祢衡两个人的死亡。我们先来看《后汉书·孔融传》中一段记载: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曹操既积嫌忌,……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尔。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继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孔融和祢衡:我国最早的忘年交,竟与孔融有关?与他交朋友的是谁?

这一段虽然是告发他的话里,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到孔融和祢衡两个人的关系之深。这两人关系如此之好不是没有缘故的,主要可以从两点来看两点。

一是两人的性格非常相近。俗话说“人以群分”,说的就是性格相近或相补的人就能走到一起。据史料记载,孔融和祢衡两人的家庭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祢衡出生于普通家庭,和他身边同僚朋友相比,他的家世并不能给他带来半点好处,甚至会被人当作踩低他的理由。孔融是大圣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有了孔子这个老祖宗的名气,再加上自身学识渊博,头脑机灵,所以除了小时让梨的故事得到世人“仁德”的评价外,其聪颖还获得了当世高人李膺“高明必成伟气”的至高赞扬。

可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两个人的性格却非常相似,对人对事,都是丝毫不会遮掩浑身的锋芒。这从三国故事里,他们两人到处怼人就可以看出,此处不再赘述。

二是两人的“毒舌”也非常相近,尽管看似祢衡更张扬,但都让曹操非常不爽。“祢正平裸衣骂曹”的经典场面千古流传自不必说,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孔融的毒舌功底之深。

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曹操打下邺城时,孔融看不惯曹丕迎娶袁熙的妻子甄氏这件事,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会写给自己,就向孔融询问出处。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简而言之便是用一句“胡言乱语”戏谑曹丕为人不端,做事不光彩。这话说得曹操上不去下不来,只能忍住怒火,把这笔仇记在了心里。​

#轻心读书会#《周易》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战国策》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会相聚成群。其实从孔融和祢衡的关系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有时性格太相近的人在一起有时可能反而会引发连锁的副作用。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样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