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简介、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彭泽县令。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爱丘山,还爱琴书陶渊明简介。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宦生活。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三个月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直到生命结束。
陶渊明对社会和人事的虚伪和黑暗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他的隐逸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陶渊明简介。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也没有屈服。固穷终生也要保持清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佳谈。
陶渊明喜饮酒,写了许多饮洒诗。但却"寄酒为迹”,抒发自已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和志向,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但就我个人理解,陶渊明算不上英雄。他不像岳飞那样饥歺胡虏肉、渴饮匈奴血、金戈铁马血战沙场威震敌胆的英雄。而是闪烁在中国诗坛上的一颗明星,是中古时代的思想家,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一位孤傲的隐士。我虽然不认为他是英雄,但仍然崇拜他,喜欢他的诗词和品格。每当想到他,就会想起他笔下的青松、傲菊、孤鸟、归云等等,美丽的田园风光就会展现在眼前。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即使他不是陶侃的嫡系,从他的《命子》诗"肃矣我袓,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的话中,可知他祖父是作过太守的。他父亲是否就是《陶茂麟家谱》所载的那位"姿城太守"尚难断定,但也绝非一般平民。陶渊明少年時他家境是相当清寒的,"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的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不得不"投未去学仕"〈《饮酒》)了。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事,使他至死不忘:当他后來在《与子俨等疏》中提"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的事時,还不胜感慨系之:而《饮酒》诗中所表现的却已是孤忿了一一"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而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陶渊明曾说自己: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券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時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義皇上人。(《与子俨等疏》),
但我们不能认为他天生"高雅"实际上,他的爱闲适,不好务世事的性格和志趣,却隐藏着一个不箅小的抱负和壮志,我们读他的诗自会知道,他是要求有大作为:他所不愿务的世事只是那一般的"仕进"和"利禄"。
陶渊明前期象古代一般传统的读书人一样,是讲求进德修业的,如他的《荣木》之一章说:
先师遗训,佘岂云坠?四十无阃,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轨敢不至!
可他还想立一番功业,这想法也不出"三不朽"的范围,只是在当時的具体条件下,对他來说是极难实现的。
经历了十三年的仕途他的"壮志"早就幻灭了,但长期的生活经历却使他认清了当時社会的黑暗面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巜归去來辞序》)他的去志是坚决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他对当時道德堕落的上层社会的评语是"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他再四歌颂"贫穷"和贫士"这是对当時权贵们的有力抗议,他赞扬黔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大无畏精神。
他对丑恶事物,腐败政治加以否定,蔑视,对被压抑的贫民寒士加以肯定,赞杨,这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在这方面他是爱憎分明的.。他何尝是一个浑身"静穆"的""山林隐逸"!田园诗人"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注重历史与生活,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独特性。无论是提倡艺术的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固守贫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有官员来见他,有人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题主问道如何理解和评价陶渊明的《移居(其二)》那么我们先一起来看下原诗。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公元408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
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是文人引以为的风雅胜事。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隔着门就可以相邀喝酒,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杜甫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也大有此风。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去忙,一旦闲了又惦记着,互相招呼着喝酒聚会。可见小小的南村,给了诗人无限温暖。
“相思则披衣”用顶针格再次强调与村民的友情,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邻居关系表明诗人与村民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限制。已经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
有了与村民如同一家人搬的感受,那么“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了久居的愿望。
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清谈玄理,宴会聚集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陶渊明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村野的自然之趣已经脱离了虚伪污浊腐朽生活,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
所以此诗末二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诉说了只要勤恳耕种地必不负人的观念。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这种主张耕读生涯的观念,是与当时主流观念相抵触的。此诗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全篇日常交往的琐碎小事,以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真情切,起落无迹,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
陶渊明的诗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法情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