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杨成武简历,杨姓将军不少,其中上将4位,中将3位,还有许多位少将,今天就介绍开国中将以上将领,他们是: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杨成武简历、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杨成武,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开国上将杨成武简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勇,湖南浏阳县人,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 杨至成,贵州三穗人,侗族,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秀山,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峰口镇(今属洪湖市)万宝村人,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和院校管理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军校部副部长,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
△ 杨国夫,安徽省霍邱县人,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黄海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
△杨梅生,湖南省湘潭县人,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军长,湖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2005年,坐落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开馆,馆内竖立了22根柱子,用于纪念当年参与夺桥的22名勇士。但当时在这些柱子上,只有五根柱子刻有勇士的姓名,而且五根有姓名的柱子上也只有两根柱子雕刻了勇士的头像,这是什么原因呢?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1935年,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开始向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挺进,这条路线与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走得非常相似,主要是因为渡过金沙江后地势非常复杂,左边有天险雅砻江和大雪山山脉,右边则是大凉山,不利于部队在行军中补充给养。
蒋介石得知红军即将进入安顺场时,随即调动了中央军十几万人,川军五万多人,要在大渡河沿线对红军进行封锁和堵截。安排妥当后,蒋介石还打电话鼓励各军,他认为石达开的大军当年在大渡河被清军消灭,如今红军也进入这一地区,显然是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希望各军将士借此机会建立军功。
蒋介石显然将红军比作“第二个石达开”,但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红军不是石达开!
毛泽东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非常果断地决定要在安顺场渡口进行强攻,不过在此之前,由左权率领的红二师第五团抢先攻占大树堡渡口,并佯攻对岸防守的川军,做出想要抢渡的样子。这一做法不仅把川军的主力吸引到了下游的大树堡渡口,也为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师抢占安顺场渡口赢得时间。
1935年5月25日,红一师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带领下率先到达安顺场渡口,并搜寻到了用于渡河的一艘木船。由于当时防守安顺场渡口的川军早已接到命令,将南岸的船只和粮食全部转移到了北岸,而且还准备烧毁南岸的民房。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渡河工具变得超级困难。
红一团找到的这艘木船成为抢渡的唯一工具,在岸上火力的掩护下,红一团的第一批战士成功登岸,并迅速控制住渡口。随后其他战士陆续渡河增援,合力将北岸川军的一个营击溃,巩固了渡河点。
占据渡河点后,战士们发现这个渡口的水流非常急,根本没有办法搭桥,于是大家只能继续搜寻渡河工具。后来又找到了两艘小船,加上原来那艘一共三艘,但是仅靠这些小船渡河非常费时间,全军渡河至少需要一个多月,敌军的追兵早就来了。
面对渡河难的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经过讨论决定:沿大渡河两岸兵分两路,火速夺取320里之外的泸定桥!
具体方案是: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红一师为右路军,从安顺场渡河沿东岸后北上;林彪率领红二师、一军团指挥部和五军团为左路军,直接从大渡河西岸北上,两路夹击夺取泸定桥。
蒋介石也预料到红军会走泸定桥,他致电当时的川军首领刘文辉,要他炸毁泸定桥。作为地方军阀,刘文辉也有诸多考虑,一方面是泸定桥在当地经济贸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毁掉等于自断财路;另一方面是如果毁桥,自己人也无法过河,万一东岸失守,自己的援军想救也难。
考虑再三,刘文辉给蒋介石的答复是:“不用毁桥,只要拆了木板就行。”
刘文辉的决定有为自己考虑,也有对红军实力的低估。红军左路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从安顺场出发一天后,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天夺桥,务必在5月29日前拿下泸定桥。当时红四团离泸定还有120公里!
一天一夜要行军120公里,这种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红四团做到了!次日早晨六点,由团长王开湘和政治委员杨成武带领的红四团率先到达泸定桥,然而此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泸定桥,却只剩下光秃秃的13根大铁链。
对岸是敌人凶猛的火力,眼前是一根根立足都难的铁链,这样的桥怎么过?当时王开湘与杨成武商量,决定分三队人进行夺桥,一队人背上木板从桥上进行正面强攻,一队人在后面用火力掩护,再派一队人从下游二公里处悄悄渡河,对敌人进行干扰。
其中负责桥上正面进攻的勇士有22名,他们冒着炮火艰难前进,将身上携带的木板铺在铁索上,对桥面进行修复;负责下游渡河的则是七连的六十多位战士,他们就地取材制作了两只木排,竟然成功渡到了对岸。七连的战士在对岸与敌人展开激战,吸引了敌人大量的火力,也为正面进攻的战友们赢得了时间。
经过激烈交战,红四团战士于下午五点成功攻占了泸定桥!这场战事结束后,参与夺桥的勇士们立刻各自归队,当时也没有记录下他们的名字。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王永模调到泸定县支援建设的时候,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这些勇士。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到了22名勇士中的5名,分别是红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红四团一营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红四团一营二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红四团一营三连党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四团二连四班副班长刘梓华。
这五名勇士被刻在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方柱子上,当时王永模成立的“寻找勇士三人组”并没有就此停止,他们走遍大半个中国,终于又找到了七名勇士的信息:
红四团一营二连特等机枪手赵长发;
红四团一营二连战士杨田铭;
红四团一营二连战士云贵川;
红四团一营二连士战魏小三;
红四团一营二连士战刘大贵;
红四团一营二连战士王洪山;
红四团一营二连战士李富仁。
这七名勇士中,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和李富仁在夺桥的时候牺牲。因此到目前为止,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已经确认了12名,还有10名勇士未能找到姓名信息。
结束语飞夺泸定桥的成功打破了蒋介石要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幻想,也向敌军展示了我们红军“飞速”的作战速度与能力。
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红军将领巧妙的战术安排与果断的战术部署,也离不开战士们英勇奋战的精神。在长征路上,像泸定桥这些“无名”的勇士有很多,他们在危急关头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连姓名都没来得及留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