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历史上的果郡王,在历史上就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子,实际上是封为果毅亲王。因为果毅亲王不仅在雍正时期是个闲散王爷,就是在康熙时期他也是个不热衷于朝政的皇子,所以即使清朝九龙夺嫡事件上演的火热,他也并没有被牵连进去。因为他的闲散,还得了一个自得居士的别号。但是胤礼在历史上的结局却与《甄嬛传》中不同,历史上胤礼还受雍正的嘱托辅佐乾隆皇帝,所以下场也是诸位兄弟中比较好的一个。而《甄嬛传》中的胤礼下场就凄惨多了,因为与甄嬛的一场情事,被赐毒酒而死。
其实果郡王在死之前历史上的果郡王,还有一次差点因为说错一个字而提前被定罪赐死。
那是在果郡王大婚的晚上历史上的果郡王。都知道果郡王心中所爱之人一直都是甄嬛,娶浣碧也不过是为了小像之事无奈答应下来,他只有承认早已倾心于浣碧,才不会让雍正怀疑到甄嬛头上,给甄嬛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为了圆这个谎,果郡王只能接受雍正的赐婚娶了浣碧。
虽说大婚是很喜庆的事情,在外人看来果郡王娶妻也很高兴,高兴到喝酒喝得是酩酊大醉,但是只有知情人才知道,他那是有多么伤心,只能借酒消愁,而大婚当天脑海里肯定都是甄嬛,回想着他和甄嬛的种种往事,所以当贴身小厮问果郡王今晚是去哪房睡时,他才会迷迷糊糊地说出“浣”字,只是这个名字没有说完,他就有些清醒过来,赶忙改口说是“浣碧”。其实他想叫的不过是“嬛儿”,这是他和甄嬛两情相悦时对甄嬛的称呼。不过幸好嬛和浣字很相似,这才没露馅,否则被传出去,果郡王和甄嬛都只能提前领盒饭了。
虽然果郡王说“浣碧”只是为了掩饰这场过错,但是浣碧在房里看到果郡王后,却犯了花痴,真的以为果郡王是喜欢自己的。
浣碧摸着果郡王熟睡的脸高兴地不能自拔。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雍正皇帝让甄嬛用毒酒亲手杀死果郡王,甄嬛受不住亲眼看到爱人死去,选择自己喝下毒酒,却不想毒酒此时已经被果郡王调换。
临终之前的果郡王告诉甄嬛,她才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妻子,甄嬛悲痛万分,来不及等到果郡王咽气之前告诉她自己的一对双胞胎乃是他的骨肉,就在甄嬛怀中与世长辞。
其实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而历史上的果郡王真实死因又是另一说了。今天就来给大家详解一下果郡王历史上的真实死因
甄嬛赐死果郡王有功,被赐予协理六宫的大权,位同副后。皇帝察觉甄嬛心中仍有果郡王,与她日渐疏远。
果郡王死后,皇帝为隐瞒真相,不准张扬。甄嬛疑惑皇帝为何突然要杀果郡王,苏培盛找来果郡王的家信,信中结尾均是果郡王问及甄嬛安好的言词。甄嬛领悟到,这才是导致皇帝起了杀机的原因,十分憎恨皇帝。
从剧中看起来,是甄嬛亲手毒死了果郡王,实质上是皇帝毒害果郡王的。为何皇上要毒害果郡王?
可能是怕果郡王夺权,还有可能因为果郡王和甄嬛的私情等。不过据史料记载,大清宫里的规矩极严格,即使是郡王也很难入宫。所以,这段婚外情发生的机率不大。
雍正跟果郡王的关系,也并非电视剧中描述的那般糟糕。果郡王虽然聪明机敏,但从未参与皇权之争,因此,雍正没有理由打击他。
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期间,果郡王什至得到了重用。他不但承担军事方面的工作,如训练八旗、检阅绿营,还负责处理蒙藏事务、管理理藩院。
雍正对他的工作也颇为满意,曾不只一次赞誉他「秉性忠直」、「存心宽厚」、「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显然,二人的关系很和谐。
上谕宗人府:「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来,命王办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务数年,王失志忠诚,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王微有弱疾,虽偶尓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
今承我圣祖皇考六十余年至圣至神,化洽宇宙之恩,普天共享生平,固无庸似者年诸王效力于其间。
朕以为若能尽心为国,备极忠诚,恪守臣子恭顺之道。其人为尤甚,其事为尤难,着将王晋封亲王,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
乾隆三年二月,四十二岁正当壮年的果郡王遽尔病逝,果亲王爵位悬虚,乾隆命王公大臣会议,何人可承袭,翌日庄亲王允禄等共推六阿哥弘曕,承继事遂定。
由此看来,果郡王并不是电视剧上说的那样被毒死的,而是因为生病才咽气的。毕竟也算是皇帝的亲弟弟,能有这样的结局,相比于其他几个兄弟也算是不错的宿命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