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方国珍都是元末义军的首领,论资排辈别说朱元璋了,就是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都得尊称方国珍一声前辈方国珍。然而风云变幻,世事无常,昔日的小辈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与之相比方国珍的实力犹如蚍蜉。所以当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方国珍不得不进行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对明军究竟是战还是降?
战吧?说的是很容易,但是光靠自己打不过啊,朱元璋的部队军纪很强,令行禁止,战斗力那是杠杠的方国珍。陈友谅厉害吧,结果连败于朱元璋,六十万军队玩了个精光。张士诚厉害吧,地盘纵横千里,带甲数十万,被徐达带着二十万将士灭了,只花了一年。方国珍仔细盘算了一下自家的家当,发现兵少将寡,地盘主要也是浙东三路温州台州和庆元路,而朱元璋本就很强,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后更是兵多将广,地大物博。
打不过,那么降吧?说的也很容易,这么多年割据一地,方国珍早就喜欢上了这种土皇帝的生活方国珍。一旦投降,这种生活将不复存在。而且这些年来方国珍对朱元璋时叛时附,反复无常,朱元璋早已恨得牙痒痒,以前倒是有陈友谅张士诚拖住了朱元璋,现在两者已灭,方国珍这心里也虚啊。最后他还是决定为了荣华富贵豁出去了,战。
方国珍疆域
方国珍敢战有以下几种考虑:
一,朱元璋刚刚经历大战1366年9月,朱元璋命令徐达为大将、常遇春为副将率军二十万攻灭张士诚,次年9月,明军击破苏州城,张士诚灭亡。方国珍认为张士诚毕竟曾拥兵数十万,明军经过一年血战,伤亡必然不小且十分疲惫,需要经过长期的休整,且为了攻灭张士诚,朱元璋的粮草物资兵器铠甲也必然消耗众多,重新囤积所废时间也绝不会短。短期内根本不具备攻打自己的条件,自己完全可以趁机招兵买马,囤积战争物资,打造兵器甲胄。在陆上挖深沟、筑高垒、训练步骑;在海上打造新式战船、训练水师,整军备战。
二,朱元璋太过强盛,打破了战略平衡,成为了众矢之的。自朱元璋1363年于鄱阳湖击破陈友谅大军并射杀陈友谅,次年击破武昌灭亡陈汉;1366发兵进攻张士诚,并于次年灭亡张士诚以来,已经打破了战略平衡,鼎立之势已经不复存在,朱元璋实际成为了除蜀中明玉珍以外所有人的头号大敌,尤其是元廷深以为患。1366年,元廷封名将王保保为河南王、征南大元帅,屯重兵于河南,准备进击江淮。而南方的陈友定占据八闽之地,实力也很强。于是,方国珍屡次通好两者,企图互为犄角,以拒朱元璋。
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自起兵以来方国珍的战术就是打得过咱就打,打不过咱就跑,周而复始,待敌军疲惫,再行击破。不得不说这一套挺好用,方国珍用此法大败几路元军,占据温州路台州路和庆元路。方国珍心想:与王保保和陈友定三方互为犄角,打得过朱元璋就打,打不过咱就跑,等跑到海上,那就是水师的天下,众所周知朱元璋部队长于步骑,短于舟辑,如果贸然与我部水师交战,朱元璋不胜反而会败。于是,方国珍大肆打造战舰训练水师,并将财宝转移到海岛上。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吞并了陈友谅张士诚的朱元璋实力大大超出了方国珍的预料,地大物博兵强马壮,重新集齐大战所用的物资和兵马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1367年9月,刚刚攻破苏州城、灭亡张士诚的朱元璋立刻命令朱亮祖率军五万进攻方国珍,迅速攻破台州路,再下温州路,征南大将军汤和率主力击破方国珍老巢庆元路,方国珍被迫逃亡海上,而后水师再遭击败。而此时原本约定互为犄角的福建陈友定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北方的元廷因为发生内讧正焦头烂额,由于元廷河南王 王保保企图并吞关中以李思奇为首的四大军阀,双方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根本无力南顾,于是方国珍被迫请降,朱元璋就此平定浙东,为南下平定陈友定奠定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