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黄帝的传说。
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人物,而且黄帝集团战胜蚩尤集团(东夷集团的一支)、炎帝集团以后,这三个部落群融合到了一起,为了加强凝聚力,黄帝釆取的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便是创造了“龙”黄帝的传说。由于龙具备许多部落的特征,所以这些部落都承认这个共同的图腾标志,并且于此得到一种安慰和满足,心甘情愿地接受“龙”,并且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黄帝画像)
震惊世界的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考古发掘简报于1974年初发表黄帝的传说。
同年由国家文物局正式组成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特邀国内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中科院自然史研究室、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测绘研究所、中国地图出版社、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湖南省博物馆十三个单位三十名专家参加整理和研究。
现在特别介绍由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时,发现了《经法》、《十大经》、巜称》、《道原》等古代佚书四篇,共有一万多字。
第二篇《十大经》,主要讲用兵,讲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汉文帝时崇尙黄老之说,并用作治国理念,所以这黄帝四篇和老子两篇全抄作一卷,这
就是所谓的“黄老”著作。属于道家哲学流派。千百年来,除了一部《老子》外,黄帝的书一本未留下,后世对是否“黄学”存在,表示疑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四种早己失传的黄帝书,回答了这个疑问。
陕西的黄陵也可以佐证黄帝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封禅书》中又引述了轩辕黄帝的死因和入葬
的情况:“黄帝採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后来,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司马迁当时对黄帝的一些说法,没有作出结论,黄帝是否真的有陵墓存在于世,历史上众说纷纭,史学界也一直争议。
《路史》对黄帝升仙之说提出不同看法,书中观点认为这是秦汉时期的方士之说,不足为凭。
巜剑经》则认为黄帝铸鼎时生病,去世后葬桥山,后面又说,五百年以后,山崩,墓内室无尸,只有黄帝的宝剑和赤靴。
个人认为,上述说法并未明确黄帝陵的真实情況。
但司马迁所记载的汉武大帝巡朔方回长安时,曾在黄陵县北的桥山祭祀过黄帝陵,这一点完全属实,因为司马迁和汉武大帝是同时期的人。
本文参考书目《文物》杂志,《周易》。
古书中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五帝”是指东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和中央黄帝。而传说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然而,他究竟是人还是神?为什么被称为“黄帝"?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学者认为,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电之神,后来才崛起而为中央黄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后来,他战胜了东、西、南、北四个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国。
黄帝和炎帝停战言和后组成的统一的部落联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也有学者认为,黄帝实有其人,他应该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物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这些记载似乎说明历史上的黄帝实有其人,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创始者。因此,说他是人更有道理。那么,他又为什么被称为“黄帝”呢?
据说,黄帝在五个天帝中,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黄色的,故名“黄帝”。学者们认为,这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黄土地的崇拜。古史称他为“以土德为王”。后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黄色,把黄色演变成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历代帝王穿的“龙袍”“马褂”都是黄色,就是由此引发而来的。
在中国的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中,都有许多关于黄帝的记载,但因年代久远许多说法都已经无法考证。然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却是不容置疑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