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在大约:商鞅(大约公元前390年到338年)卫国人,本来叫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入秦,秦孝公三年开始变法,历任“左庶长”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大梁造”,秦孝公二十二年被封为“商君”,历史上称商鞅。他是秦国前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政治主张在后人辑录的《商君书》。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 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新定制尊卑爵秩等级。(2) 废除以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买卖。(3)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编户籍、设县、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秦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度的转折点。变法以后,秦国逐渐走向强盛,为后来的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前,商鞅受到了几个旧贵族代表人物的拼命反抗。但他依靠秦孝公等上层人物的支持,后来变法得以顺利的进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嬴驷即位(秦惠王),旧贵族势力一度抬头,商鞅虽然被车裂,但经过商鞅20余年的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已经形成。所以秦惠王虽然为他师父老师出了一口气,但还是顾全了大局,沿用了商鞅制定的法律。即:“商君之法”。

商鞅变法时代背景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类新型政治层出不穷,变法就是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一种代表,如之前提到魏国的李克、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三人的变法,均是在当时和后代都有着很大影响的变法,而影响中国政治历史最最深远的是这一期要讲的秦国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是什么?

魏国的李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是什么?

秦国崛起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节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是什么?

公元前770年左右,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被戎狄所杀,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当时仅是周王室大夫的秦祖先西锤大夫因护送有功被破格升为诸侯,秦自此建国。由上可见,秦国建国是比晋、齐、楚等都晚。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是什么?

公元前677年,秦穆公开始称霸,他任用了戎王的一个大臣由余,灭掉了很多戎狄小国,“开地千里”;还启用了中原的蹇叔和百里奚等,吸收了中原文化,自此发展为仅次于晋、齐、楚国的二等强国,晋升为春秋五霸秦、晋、齐、宋、楚之一。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到了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前338年,秦献公次子,名嬴渠梁,秦献公与魏文侯一样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但他在位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他觉得大儿子才德比不上二儿子就把位子传给了秦孝公。秦孝公在位24年,虽然即位时很年轻,但却致力于国家改革,想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启用了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了富强之国。

商鞅与秦孝公

商鞅变法不仅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制度基础,而且对中国后续两千余年的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谭嗣同曾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甚至毛主席都说:“百代皆行秦法政”,他们说的秦政正是商鞅变法时期的政治,可见其对中国政治影响之伟大。

商鞅其人商鞅,本名卫鞅,也叫公孙鞅(他是卫国宗室庶出孙辈),与吴起一样是卫国人,在魏国相公叔座门下任侍从官,做一些跑腿的工作。魏惠王九年,公叔座临死之前向魏惠王极力推荐商鞅接替相位,说商鞅是个大才,“不用之,即杀之”,如果他去别国入仕,会是魏国的隐患,但是魏惠王觉得侍从官级别过低,没把这当回事。同时,公叔座也告诉了商鞅这些事,劝他出逃,但是商鞅未听。公叔座死后,商鞅就失业了。

当时七国地图

恰巧此时,当时的战国六雄非常强盛,对待秦国“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都非常歧视秦国,秦孝公各处求贤,企图改革强国,商鞅看到求贤令就来到了秦国,遇到宠臣景监,景监曾出使到过魏国,与商鞅算熟人,就把商鞅推荐给秦孝公。商鞅与孝公谈论王道,孝公不以为然,最后商鞅才谈到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大悦,两人商谈了三天,商鞅的变法政策感动了孝公,孝公就安排他与保守派们辩论,自此开始了商鞅变法。

商鞅辩论图

商鞅变法的过程商鞅变法分为两个阶段,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变法的第一套改革措施,首先,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治安联保制度,建立了保甲、乡里、乡村、乡镇的管理体系;其次,建立奖励耕战的激励制度,形成国家产业导向,发展农业和激励军队。

公元前350年,商鞅实施第二套改革办法,首先,都城从雍迁到咸阳;其次,建立分家析户制度,建立土地买卖制度,“废井田,民得买卖”;再次,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官僚集权制;最后,改革度量衡的标准。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商鞅把农耕和战争两手抓,告诉民众利益财富在土地耕种里努力寻找,名份地位在战争中获得,把国家资源都导向到耕战中,这个体制一直坚持到秦王嬴政一统。

典故徙木立信商鞅把一根二丈高的木头置于城南,放榜出去,把此木搬到城北者赏十金,十金在当时可谓一笔很大的财产,工作之简单与赏赐之丰厚让老百姓都不敢相信,众说纷纭,商鞅见此把赏金提升到五十金,老百姓开始激动了,到处奔走相告,于是有一个人就把木头搬到了城北,商鞅马上就兑现了张榜的诺言,给了这个人五十金。全国一片哗然,自此都开始相信政府制度。后续商鞅也严格执行法律规定,赏罚分明,让国家法律具有威慑力和尊严,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商鞅的命运商鞅虽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却不善而终,被车裂而死。因为商鞅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之前太子傅公子虔等人因太子犯法被施以割鼻刺青之刑怀恨在心,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后,公子虔就告商鞅谋反,秦惠王发布逮捕令抓捕商鞅,商鞅出逃到关下,想匿名投宿一家客栈,但是客栈的人说商鞅规定没有证件不能住店,如果他同意住店会被连坐,商鞅不敢拿出证件,客栈的人就把商鞅赶了出来,商鞅感慨说:“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终被抓捕,车裂而死。

读后思考商鞅变法可以看出,平民通过打仗和耕种,不断的努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直接提升了国民价值观,打通普通民众走向贵族的通道,贵族如果没有军功,那他们的户籍就得在国君宗室里删除,当时的二十等爵位只能通过打仗才能获得,这大大限制贵族特权,宗室无功不能继续做贵族。

商鞅的变法不是模棱两可的,并不只是原则性的抽象规定,而是非常具体的、有实操性、系统性的各种措施。虽然商鞅死于非命,但是他的改革却一直推行下去,影响后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做任何事,工作或是学习,都要放弃虚无的幻想,要脚踏实地,用系统的、可实操的、具体到点的想法来实行,也会学以致用,用以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