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鬼吹灯》让无数人认识了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西域古国-精绝古国精绝国。
1995年,中日联合科考队进入尼雅遗址考察,沙漠王子夫妇的墓葬、千年葡萄酒、佛教文化,都是极有研究价值的宝物精绝国。王子夫妇墓葬一块织锦,色彩绚烂、纹样诡秘,这块织锦已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它就是著名的汉代织锦护臂,上面织有8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被称之为最神奇的预言。
尼雅遗址便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精绝国。整个遗址分布在尼雅河下游的三角洲上。它以两米多高的佛塔为中心,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周围有寺庙、民宅、窖址、墓地、果园、林带、道路、水池等二百多处遗迹。从分布的范围看,当年这座城具有一定的规模。
“精绝”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名称,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西域传》里最早记录了“精绝”的国名:精绝国,国王驻精绝城,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胜兵五百人。设置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译长各一人。北距西域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卢国四日的行程。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弥国四百六十里。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Stein, 1862—1943)等人在尼雅遗址中挖掘出的用佉卢文字和汉文书写的木简、羊皮文书,分别提到了当地的名称cad'ota (“凯度多”)和“精绝”。有可能,汉文里的“精绝”正是cad'ota的译音;或者,这两个名称所对应的,还应该有一个更古老的当地名称。这是个未解之谜。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l-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
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来到尼雅,让随从从废墟中挖掘出26枚汉代木简,木简用当时中原王朝通用的书写形式。他终于找到了让他期盼已久的记载,"汉精绝王承书从……"这7个字直接清楚地肯定了木简出土的废墟确实就是汉书精绝王的住地。 从《汉书》首次记载了精绝国,此后的史籍对精绝国的记载都很少,精绝国人最后在历史上出现时,已经是改名为鄯善的楼兰国的子民了。鄯善王对精绝的治理比较高明。他起用当地的一些有势力的人物,委任官职,负责管理精绝州的人民。西晋以后,尼雅文明逐渐衰落下去,变为没有人烟、流沙肆虐的荒漠。到了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道:"从媲摩川东进入沙海,走200多里,就是尼壤(尼雅)城了。尼壤城周长三四里,位于大沼泽地中。那里又热又湿,难以跋涉,芦草生长茂盛,没有可以通行的途径,唯有进入城中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往来的人没有不经过这座城池的。而于阗则以此地作为其东境的关防。从尼壤继续往东走,就进入大流沙地带。那里沙流漫漫,聚散随风而定,人走过之后留不下痕迹。也正因为这样,有很多人在那里迷路了。在大流沙地带,放眼四顾,都是茫茫沙漠,分不清东南西北。因此,那些往来的行旅就把别人的遗骨聚集起来作为路标。不仅分不清方向,那里水草也很缺乏,热风肆虐,风起的时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人们在那里时不时地还会听到歌和呼啸的声音,有时会听到哭泣之声。不知不觉间,人就会跟随声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处,这样一来就经常有走失的人。这都是鬼魂精灵所干的事……"这之后,再无精绝国的记载,精绝国神秘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发现大量文物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古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