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过于复杂胡惟庸,我简单介绍一下吧。

胡惟庸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的被杀自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胡惟庸。

胡惟庸,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弟弟的儿女亲家,由李善长举荐继任右相,后任左丞相胡惟庸。任相期间,他培植自己的势力,诛除异己,并渐有不臣之心,使朱元璋觉察到已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经屡次试探,胡均不思避退,终使朱元璋动了杀心。在胡案中,被牵连者多达数万,其中包括李善长等开国功臣。

胡惟庸被杀终结了丞相的历史,也开启了内阁辅政制度。

胡惟庸因为刘基与皇上论相时说胡惟庸是败辕之犊,胡惟庸心胸狭窄因此怀恨在心。

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惟庸博取得朱元璋欢心,获得朱元璋的宠信。为此他当了多年独相,他开始欲望膨胀,生杀罢免大事,也不通过朱元璋。凡是陷害自己的奏章,都扣下。越来越专权了,胆子越来越大,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奏报朱元璋。胡惟庸便诱惑徐达的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胡惟庸连徐达都敢谋害,他还有谁不敢谋害?他时刻寻机谋害刘基。

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洪武四年,朱元璋赐刘基退休辞职回家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以来,料事如神。由于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惹了不少人。回乡后隐居山中,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回家没多久,刘基得知有一块空地叫谈洋,是盐盗的巢穴,因此奏请朱元璋在此地设巡检司守卫,奸民为乱便不那么方便了。

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胡惟庸因为此次上奏没有先通报他,再加上以前刘基说他“败辕之犊”的话还怀恨在心中。胡惟庸为解心头之恨,于是便派官员诬陷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因为这些言论,朱元璋剥夺了刘基的俸禄。

刘基赶紧入朝谢罪,留在京城,不敢返乡。在京长时间居住,终于被惟庸所毒,致使刘基腹中出现了一个像拳头大的石头,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得知刘基病情,下诏书让刘基回家乡,诏书说:

“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你刘基,千里兼程觐见朕,用征四方,你也帮助我取得了天下。因而获得显爵,敕你归老还乡,以尽天命。岂料,祸生于有怨恨,致是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恕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亦国之宪也。若愚蠢之徒,将谓己是而国非,你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上朝,可谓不洁其名,恶言不出者与?卿已年迈,居京数载,老病日侵,朕甚悯之。今可速往老家,共语儿孙,以尽善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全者与?”回到老家仅住了一个月,刘基便去世了。

由皇帝诏令看来,皇帝明数刘基之罪,可见皇帝已听进胡惟庸的谗言很深,胡惟庸清楚皇帝即使知道自己害死刘基,皇帝未必发怒。因此胡惟庸敢于毒死大明第一谋士。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体系中,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而在处理这个难题做的最好的无非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处理这个难题做的最绝情的就是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孙子朱允炆未来政权的稳定,不惜大开杀戒,将开国功臣们屠戮殆尽,手段之烈可谓亘古未见。

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题主所说的胡惟庸便是朱元璋时期的宰相,其实这个胡惟庸在建立明朝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功绩。他早年在元朝做官,在朱元璋的军队到达和州之时胡惟庸才投奔朱元璋。洪武六年七月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到达权力巅峰。

在胡惟庸当上宰相后,胡惟庸开始变得嚣张跋扈、为所欲为起来,甚至到了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地步,这为以后的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埋下了祸根,同时也为自己儿子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用在胡惟庸父子的身上在合适不过,胡惟庸的嚣张跋扈也培养出了一个更加嚣张跋扈的儿子。胡惟庸的这个而已有事没事,就喜欢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驾着自己的马车去飙车,而且这个公子和从不顾及别人安危,肆意横冲乱撞。这不胡公子又如往常一样,又在大街上肆意飙车横冲乱撞,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突发事件加上当时的车速太快,马车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发生了侧翻,胡惟庸的儿子当场死亡。

虽然胡惟庸的儿子并不是胡惟庸直接杀死的,但是说是胡惟庸的嚣张跋扈害死的,一点也不为过,毕竟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胡惟庸自己的儿子因为飙车当场死亡后,甚至派人将车夫抓了起来,二话不说当场斩杀。无视大明律法。根本不把朱元璋和官府放在眼里。

朱元璋得知这个事情后,将胡惟庸召进宫,此时的胡惟庸还觉得自己只是杀了一普通车夫而已,顶多被朱元璋教训两句而已。哪知朱元璋只是冷冰冰的对胡惟庸说“杀人偿命”。胡惟庸听后大惊失色,跪求朱元璋开恩。

胡惟庸可能平时嚣张惯了,在回去后便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密谋造反,哪知自己还没行动,便被朱元璋所察觉,最终胡惟庸被朱元璋给诛九族,而胡惟庸的儿子虽然因为飙车当场死亡,不过也算运气比较好了,起码不至于惨死在朱元璋的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