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叫赵匡义,赵匡胤登基后才改名叫赵光义,自己登基后又改名叫赵炅。赵匡义为何要频繁改名呢赵匡义?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宋史》中对赵光义改名的经历有这样的记载赵匡义:“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义,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也就是说“光义”这个名字是宋太祖赵匡胤赐的,并不是赵光义自己改的。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避讳这个规矩并不是赵匡胤发明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尤其是对帝王之名进行避讳赵匡义。当时不只是赵光义,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也改名为赵光美,只是这兄弟的改名之路比较坎坷,赵光义继位后,他又要避讳,就又改名为赵廷美。

“光”和“匡”只差一个发音,这其中代表的地位差距可是天差地别,赵光义在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是出过很大力气的,按照赵光义的说法,他可是陈桥兵变的策划人之一,是他将哥哥赵匡胤扶上的皇位。而赵匡胤坐上了皇位,当然要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虽说有“避讳”一说,但赵匡胤不提,倒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改名,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就逐渐明晰起来,赵匡胤对自己这来之过易的皇位甚是爱惜,生怕被人轻描淡写的夺走。

赵光义改名字之所以备受瞩目,多半是因为在赵匡胤驾崩之后,赵光义接替了哥哥的位子。赵光义继位这件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名不正言不顺,加上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赵匡胤兄弟的关系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赵匡胤作为一位皇帝,怎么会死的不明不白呢?宋代官修的史书《宋史》对赵匡胤的死因并没有任何记载,对赵匡胤驾崩的这件事也只有只言片语:“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虚岁五十岁的赵匡胤在没有任何重大疾病的情况下,就这样突然去世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而在赵匡胤去世前夜和赵匡胤彻夜饮酒的赵光义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之一,毕竟赵匡胤死后,最大的受益人也是他赵光义。

赵光义拿出的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的依据就是“金匮之盟”,可“金匮之盟”的内容又让人大跌眼镜。杜太后为了防止赵匡胤去世后出现后周的悲剧,就让赵匡胤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别将皇位传给小孩子,赵匡胤也是在这时候答应将皇位传给弟弟。有趣的是这番话是在赵匡胤35岁的时候说的,当时赵匡胤最大的儿子已经11岁了,杜太后未免想的有些太多了。

综上所诉,赵光义改名可以说并不是自愿的,虽然赵匡胤利用“避讳”及改名划分君臣的地位,但野心勃勃的赵光义最终还是登上了皇位。赵光义登上皇位后就学着赵匡胤让弟弟改名,前面提到的赵光美就又改名为赵廷美了,最终赵廷美还被罗织罪名贬至房州,抑郁而终,年仅38岁,“兄终弟及”这个传统也随着赵廷美的去世不了了之了。

赵光义有八个儿子,本来他最中意嫡长子赵元佐,可惜赵元佐疯了,只好将目光转移到次子赵元僖,不料赵元僖又死了,皇三子赵恒惊喜连连,意外地当上了太子。不过,在他登基前遇到了点小意外,差点被大哥咸鱼翻身。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赵元佐自幼聪慧,文武全才,貌类赵光义,又是元德皇后的嫡子,所以满朝上下一致认为他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不过那仅是“民意”,其实赵元佐一辈子都没当过太子,他自认为储君不该属于他。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嗯?这么谦虚?别人为争太子之位打得头破血流,他这么个完美的接班人,谦虚个啥劲?原来赵元佐认为,三叔赵廷美比他更有资格出任储君。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民间普遍认为赵光义是从大哥赵匡胤手中夺位,并害死了两位侄子。为了给自己描红,赵二编了个“金匮之盟”,拉老妈当吹鼓手,用一面“兄终弟及”的大旗掩盖了自己的犯罪行径。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按“兄终弟及”,赵三赵廷美就是当仁不让的接班人。赵二顾头不顾腚,遮住了脸露出了屁股,要真把皇位传给弟弟,那岂不是心疼死?所以,他给赵廷美编织了造反的罪名,发配房州。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本来“挺美”的廷美,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不久吐血而死。至此,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赵廷美都死了,赵二很遗憾地摊开双手:他们都不负责任地跑了,我只能让我的儿子受累了,佐儿,你上。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赵元佐崩溃了!小伙子眼见堂兄弟们和叔叔相继悲惨离世,再看看老爹那副虚伪的脸,阴鸷的目光,且悲且惧,终于把自己憋成了精神病患者,整日拿把刀在家行凶伤人。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赵匡义: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

在御医的调治下,一年后赵元佐病情明显好转,赵二为此高兴得大赦天下。转眼重阳节到来,全家人聚饮,赵二心疼赵元佐,他的病刚好转,别让他参加宴会了。

宴会结束后,几位弟弟决定一起去看望看望大哥,结果看出事了。赵元佐一听说全家聚会,唯独没请他,顿时又崩溃了:你们喝酒吃肉看美女,就我是外人?这分明是要抛弃我啊!嘎,又疯了!

当夜,他疯狂喝酒,喝醉了“大闹天宫”,一把火点着了宫殿。

赵二睡得正香,被烟火呛醒,好在抢救及时,没烧到金銮殿,但被激怒了的他随即下旨:将赵元佐废为庶人。他不是喜欢赵廷美吗,发配均州,让他俩做邻居!

这翻脸的速度,瞬间就撕掉了慈父的面具!

赵元佐退出皇储继承人候选名单,老二赵元僖浮出水面,他当上了代表储君地位的“开封府尹”(亲王尹京)。赵元僖那段时间很活跃,不断参与朝政,提交议案,一副随时接班的姿态。

然而,赵元僖还没等到被册立为太子的诏书,突然暴病身亡,那年他才26岁。

赵光义欲哭无泪:老天啊,难道真的有报应,我弄死三个,非要我搭上三个儿子吗?他吓得不敢再提储君一事,不开眼的宰相冯拯因为请立太子,被直接贬到岭南。

大宋的皇储成了魔咒,还有史学家认为,赵元佐其实是装疯卖傻,目的就是不想当太子,因此他竟然成了兄弟八人中的“寿星佬”,活了62岁。

不过我认为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我们只要对赵元佐兄弟,做一个简单梳理,就会发现大宋皇储魔咒其实一点不神秘,我的结论是:

老赵家遗传基因有缺陷,后辈大量出精神病、高血压患者,不育、短寿、早夭比比皆是。

赵光义的八个儿子,除了赵元佐享年62岁,老八赵元俨活到59岁,老三赵恒(宋真宗)活到54岁,其余大多三十岁就去世了。其中赵元僖、赵元杰、赵元偁无后,赵恒、赵元偓只有一个儿子,赵元份有两子,赵元佐有三子,只有赵元俨子嗣丰富,达到十三个。

赵匡胤暴亡,极有可能死于高血压,赵元佐、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哲宗、宋光宗、宋度宗、《清平乐》中女主角徽柔公主,都是精神病患者。

赵元佐对叔叔赵廷美抱有同情心,不能作为赵元佐装疯的证据,即便装疯也没必要用纵火的方式,这种举动危害性太大了。

赵元僖英年早逝,其病状跟赵匡胤几乎一模一样,大概率是高血压引发脑溢血所致,也不存在所谓因果报应。

其实我觉得赵光义迟迟不立太子,也绝不是因为害怕报应,而是被家族遗传病吓怕了。赵元佐精神病状态下,显然不适合当皇帝,赵元僖26岁了还膝下空空,健康似乎也有问题。事实上,赵恒也一直熬到42岁才生下了赵祯。

所以,家族遗传病就是大宋皇储的魔咒,跟报应、政治阴谋不沾边,后人之所以给它加上一层神秘色彩,很显然是站在了“赵光义篡位”的预设立场,不由自主地对赵二竭尽鞭挞和讽刺。

赵光义直到自己驾崩前两年,受雍熙北伐箭伤影响,才不得不将皇储事宜提上日程。在寇准的力挺下,皇三子赵恒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至道三年,赵光义驾崩,赵恒却因为一个意外,差点被大哥咸鱼翻身,有人趁赵光义快咽气时,试图发动Z变,拥立赵元佐为帝:

“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

又是王继恩!这家伙惯犯了,当初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派他去诏赵德芳进宫即位,可他却私自叫来赵光义,率先抢了皇冠。轻车熟路的他,此刻故技重施,以为翻盘仅需一枚胜负手就可搞定。

不过这回王继恩栽了,他遇上了老江湖宰相吕端。吕端在自己的笏板上写下“大渐”二字,派人送给赵恒,让他紧急入宫。同时他略施小计,将王继恩锁进一间中书省书画阁,并派亲信死死看住他。

紧接着,吕端“欺负”寡妇李皇后,逼她立刻宣布遗诏,承认太子即位。失去了王继恩这个首谋,李皇后立刻手足无措,被迫就范。就这样,赵恒有惊无险地灵前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