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县以上的行政区,除了左权,还有五个地方也可以算是和人名有关左权的子女。1.临汾尧都区:《尚书》上说,尧定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也做过背书。临汾有尧庙和尧陵等古迹。
2.长治长子县:长子县是根据尧帝的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名左权的子女,这个名称已经沿用了千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千年古县”。也是“精卫填海”股市的发源地。最有名的景点是宋代寺庙法兴寺,里边有唐代塑像。
3.晋中介休市:春秋时,介之推陪同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国,文公想吃肉,介之推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文公吃,这个典故叫“割股奉君”,后来,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左权的子女。晋文公听信奸臣的话,焚林求贤,子推不愿意出来,竟与母抱树而被烧死。介休即依介子推死于此而得名。“寒食节”也发源于此。这个名字从秦代就开始叫了。下图为绵山抱腹岩。
4.大同灵丘县:“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汉朝设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著名景点有觉山寺、赵武灵王墓、平型关遗址。
5.运城临猗县:临猗县由临晋县和猗氏县解放后合并而成,猗氏就是猗顿,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兼营盐业,和范蠡齐名的巨富。临猗县是山西最大苹果产地。共有100万亩苹果。临猗旅游资源有临猗双塔,看看是不是和太原双塔一样。
再到镇一级和村一级的就更多了,最有名的就是胡兰镇,几年革命先驱刘胡兰的,剩下的就数不胜数了。
视死如归的人大家已经答了不少,我们还想再补充一些人,他们心中有无限留恋和牵挂,但依然选择从容赴死。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牺牲前他将自己的卫队全部调去前方增援,全身八处负伤,战至最后一刻。
张自忠将军致战友: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 一九四零年五月一日张自忠将军戴安澜,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以下是他牺牲前写给妻子的遗书:
戴安澜将军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戴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戴安澜与夫人王荷馨及子女们下面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写于大战开始前的午夜,原打算只写十几个字,结果将军一下笔,就写了600多字。信中满溢着将军爱妻爱女爱家的深情,写完这封家书三天后,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7岁。
左权将军的抗战家书志兰: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必要之行动为原则。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不多谈了,祝你好! 左权 五月二十二日晚左权将军唯一的全家福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这是她前往刑场时在列车上写给年幼儿子的遗书:
在医院疗伤的赵一曼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
吉鸿昌将军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鸿昌手启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家书下面这封,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
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 林觉民 1911年4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今天,我们透过这些临终书信,看到了他们当年慷慨赴死的时刻。即使心中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家人的眷恋,但为了民族大义、国之安危,他们把生命和团聚留给了人民,把就义和离别留给了自己,毅然决绝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们的名字值得被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本文作者:团中央知乎团队 肖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