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比不过诸葛亮三国庞统。尽管两人颇有渊源,庞统论知名度还是稍差。他们都与荆襄在野豪族庞德公有关,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儿,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庞统年长诸葛亮3岁,诸葛亮虽然也和庞统相处,但诸葛亮谨慎有礼,庞统潇洒粗鲁,个性上正好相反三国庞统。诸葛亮高大帅气,而庞统面貌丑陋,也是相反。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的才华,为其取雅号“卧龙”。受邀请的名士司马徽深知庞统的才华,称赞他为荆襄之冠,号其为“凤雏”。
下面将就两人进行一下比较三国庞统:
一、志向比较
庞统家庭条件优越,是荆襄豪族庞家人,没有他立志做什么的历史记载。而诸葛亮在隆中躬耕时,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了他有当宰相的志向。从这方面看,诸葛亮是要强于庞统的,当然了他们起点不一样。
二、规划方面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闻名后世。而庞统似乎只是在局部规划方面给力,比如攻取西川。
所以,规划方面诸葛亮要强于庞统。
三、工作效率
庞统在当县令的时候,常常公文堆积如山,被刘备派人巡岗查到。刘备得报后,要查处庞统,幸而诸葛亮求情。庞统只用半天的时间把堆积了很多天的公文全部处理完毕,而且没有错漏。
诸葛亮尽管勤政,但他事必躬亲,不太可能做到像庞统那样举重若轻。
因此,工作效率方面庞统胜过诸葛亮。
四、用兵打仗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是用自身做诱饵,亲身在前线督战,不幸中了张任的埋伏,中箭身亡,终年36岁。
在历史上,庞统不但未中计,反而是用计擒获张任的主要策划者。只是这场激战中,这位不懂武艺的军师,责任心所致,亲赴前线,终于中箭身亡,张任被庞统部属擒获。
诸葛亮6出祁山,有胜有败,以弱击强,没有吃大亏。
终合来看,诸葛亮比庞统打仗更加谨慎、稳重。
总而言之,综合以上四点来看,庞统还是稍次于诸葛亮。
此句出自《襄阳记》司马德操即所谓的水镜先生司马徽,然此整段话为“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
看似此话有理有据,诸葛亮和庞统确实是人杰,刘巴和法正也确实为才俊,根据《襄阳记》记载,司马德操在襄阳一带隐居,诸葛亮和庞统与其相近,展现才能被其发现可以理解,要说刘巴成名已久被其赞赏尚且说的过去,但法正在司马德操说此话的时候并未杨名,而且在刘璋处并未受到重用,又如何发现此人的才能呢,个人对此段话持怀疑态度。尚不谈此话的真实性,且依照此话的描述来探索其中的奥妙。
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庞统传》
庞统是死于围攻雒县之时,并非什么落凤坡,庞统是刘备集团入蜀的头号功臣,整个入蜀的策划均出于庞统之计,从劝柬刘备下定决心,到谋划入蜀的路线方针,庞统以其名副其实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为刘备入蜀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是内政治理的一把好手,“足兵足食”让刘备的征战不用顾虑后勤补给,而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集团政治清明,君臣齐心,因此刘备从得庞统和诸葛亮后,一内一外的配置还是非常实用,刘备集团也得到了高歌猛进的发展,从荆州四郡到入蜀吞益,二人的共同协助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虽庞统中途战死,但入蜀已成顺势,势不可挡。且法正在庞统死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接过了庞统的重任,一方面为刘备策划,一方面利用对川蜀的熟悉程度指导刘备军队攻伐。
庞统死后,蜀汉政权的文臣核心应该就是刘巴、诸葛亮、法正,在司马德操的预言里,仍旧具备安天下、兴汉室的条件。刘备得益州后,法正也为刘备建议通过许靖的虚名巴结川蜀名仕的纳贤之道,刘巴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治理益州的方针法律,比如《蜀科》,因地制宜的将蜀内局势稳定下来。在形势大好之下,刘备也顺利的拿下了汉中、上庸之地。在此之间,法正也成为刘备夺取汉中的首谋。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刘巴为尚书,法正为尚书令,但不幸的是法正被封为尚书令的第二年便去世。也就是说刘备的文臣核心里边,诸葛亮、刘巴尚在,却偏向治内。而庞统早亡,法正又去,偏向对外军事的两大谋士均不在人世。以至于后来刘备的夷陵之战身边的谋士核心为“白眉最良”的马良,不是说马良不行,但在行军打仗上的灵机应变、观心伐谋,马良还是与庞统、法正有差距的,这也是蜀汉中期的战争中以败为多的主要原因。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经常有人提出假设庞统、法正未亡,关羽是否能夺得襄樊、刘备是否能战胜陆逊的疑问。其实这种假设看似无聊,但也有一定得道理,法正坐镇汉中的时候,庞统助关羽守荆州想必比马良要有说服力,即使关羽一意孤行,庞统在应对之策上会灵活很多,不至于溃败。而刘备东征若有法正相伴,鉴其汉中之谋,想必也不会联营七百余里。
无论如何,人才对于国家的兴衰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欲兴大事的国家,都有一批人中龙凤的文武人才,蜀汉的凋零也有“益州疲弊”的原因,但随之相应的是君主招贤纳士的门路是否够宽、够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