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没有坚定的立场,投机取舍,一生都在攀附权贵,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上官婉儿墓葬。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韦氏集团被灭,上官婉儿做为核心成员之一,自然难逃厄运。

上官婉儿墓葬:历史唐代上官婉儿的死因是什么?

上官婉儿墓葬:历史唐代上官婉儿的死因是什么?

上官婉儿墓葬:历史唐代上官婉儿的死因是什么?

表面上看,上官婉儿确实站错了队,但实际上她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因为她有不得已的苦衷上官婉儿墓葬。上官婉儿姿色无双,才华横溢,著有“巾帼女相”之称,但她的一生很不幸。

一岁时上官婉儿墓葬,祖父上官仪因得罪皇后武则天,遭来灭门的横祸。武则天网开一面,只赦免了上官婉儿及其母亲。

武则天不会给“仇人”翻身的机会,对把母女二人送入掖廷为奴。不过,上官婉儿很争气,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因此被武则天选用。从此上官婉儿迈入了富贵之门,但也在不经意间卷入了政治漩涡。

在武则天晚年,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发生了暧昧,因为当时武三思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上官婉儿算是未雨绸缪了。后来武则天决意将江山还于李姓,于是诏回被废的中宗李显复位,上官婉儿则马上对李显投怀送抱,最终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韦皇后。

韦皇后野心勃勃,大权独揽,上官婉儿立刻牵线搭桥将老情人武三思奉上,这样一来韦武集团形成,并严重威胁皇权。不久太子李重茂谋划铲除韦武集团,改动兵变,武三思被杀。上官婉儿通风报信,皇帝的卫队及时赶到将李重茂镇压。

不久,惊魂未定的韦皇后伙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李显,立傀儡皇帝李重俊。此时韦皇帝称帝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而且准备暗中对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下手。李隆基与姑妈太平公主,抢先出手,诛灭韦氏集团。这时太平公主又准备投向李隆基集团,但是没被接纳,后被杀。

总结:靠近政治的女人都没什么好下场,因为政治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带来权力的快感,又可能被其所害。前脚上天堂,后脚入地狱,笑到最后者凤毛麟角,抱头痛哭者熙熙攘攘。上官婉儿命运多舛,一生追逐名利、依附权势,最终为沦为政治祭品。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古人视死如生,死后的灵魂在灵界要接受他的守护神的审查,然后会对死者的一生做出判断,死者在人世间的行为,将影响到此人是否需要再度修行。所以墓志铭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要在另一个世界“存档”的。不过骇人听闻的是,个别逝者甚至可以预测出来多少年后,自己的墓葬会被盗,逝者只能在墓志铭上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恐吓、告诫盗墓者,让他们在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好好安葬亡人,否则......

上官婉儿墓葬:历史唐代上官婉儿的死因是什么?

‬苏适墓志铭

上官婉儿墓葬:历史唐代上官婉儿的死因是什么?

上官婉儿墓葬:历史唐代上官婉儿的死因是什么?

苏适是苏轼的侄儿,苏辙(1039~1112)之子。这个墓志铭是由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所撰并书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

墓志铭都有盖,盖上刻有“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墓主人的朝代、籍贯、职务、字讳九个字就说清楚了。

墓志铭撰书者即逝者的叔伯哥哥苏过,在铭文中对苏适的一生经历和成就作了赞扬和总结,结尾十分伤感的写道:“......其交天下贤士多至公卿,而仲南(逝者)独不偶,以至于斯,命也夫。及其殁也,亲族咸谓失所依响,朋友以谓失所谘谋,下至闾巷小人,皆咨嗟出涕,识与不识,莫不信其为君子人也,得此以归见先公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哀哉!吾于仲南非惟手足之爱,盖道义之交也。涕泣而志之。

与苏适同一墓室的是他的再续黄氏,也有一个墓志铭和盖,上刻:“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九个字。这是哥哥苏过亲笔撰写的,而墓志铭文则是苏过的长子苏龠所书。

苏适的墓志铭尺寸是:0.78x0.78x0.14(米)

黄氏墓志铭尺寸是:0.64x0.64x0.11(米)

之所以不厌其烦祥细介绍了苏东坡侄儿苏适的墓志铭,正如墓志铭的撰书者苏过在墓志铭中所言:“得此以归见先公(苏辙)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

这个墓是1972年当地社员因引水浇地发现后,由当地(河南省郏县茨芭公社)的文管部门清理的,此墓早己被盗,仅存墓志二合、铜印一枚和白瓷小碗一件。

这二合墓志铭对于历史上著名的“三苏”究竟葬于何处,伴随墓志铭的出现,帮助史学界澄清了这个问题。

‬盗墓者顿时冷汗淋漓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盗墓之风甚嚣尘上,从官府到坟主,用尽各种防盗手段,甚至包括下面要讲述关于诅咒盗墓者的谶语,试图让盗墓者视为畏途,可谓用心良苦,比如,1995年出土于洛阳市东吕庙村的一合墓志铭,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结尾一句:“吾‬殡‬后‬三‬千‬年‬有‬崔‬胸‬显‬所‬破‬”。‬这‬是谶‬语‬,‬令‬人‬不‬寒而栗,‬“崔‬胸‬显‬”是‬哪‬个?‬

不是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哪个,而是墓主人预先三千年知道谁会进入阴森的墓穴!

所有的逝者生前是清楚历代盗墓之风的盛行,于是在墓葬形制上狠下功夫,基本上就是釆用隐蔽、坚固、防盗三种办法,但是,仍然防不胜防,逝者或者遗族于是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来恐吓、告诫盗墓者,希望他们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有所感触,好好重新安葬亡人,亡人和未亡人也只能如此了!

安阳出土了北齐《元子邃墓志》(555年葬),在铭文的结尾这样写道:“今‬葬‬后‬九‬百‬年‬,‬必‬为‬张‬僧‬达‬所‬开‬,‬开‬者‬即‬还‬葬‬,‬必‬见‬大‬吉‬。‬”这‬种语气是‬温‬和‬的,‬只是希望张‬僧‬达‬可以把‬有‬价‬的‬财‬物‬拿‬走‬,‬但是,‬应该好好“还‬葬‬”(‬恢复原‬状‬)‬,‬你‬会‬大‬吉‬利‬。‬逝者的无奈,‬千年之后读‬之‬,‬显‬露‬无‬遗‬。‬

2001年也是洛阳,出土了伊川县的唐《柳山涛墓志》(666年葬),铭文在结尾说:“《‬易‬》‬占‬云‬,‬葬‬后‬一千‬三‬百‬年‬,‬乃‬为‬黄‬头‬所‬发‬,‬其‬所‬开‬发者‬,‬当‬更‬好埋‬藏‬之‬,‬若‬不‬好‬埋‬藏‬者‬,‬凶‬不‬出‬年‬。‬”

1987年山东出土临沂县唐《苏崇侠妻张氏墓志》(755年葬)在结尾用上了道家的咒语:“急‬急‬如律令,‬突‬有‬程‬氏‬开‬此‬墓‬,‬必‬灭‬程‬氏‬。‬”

结语

我以苏适夫妻合葬墓的二合墓志简介了墓志的具体情况和内容,说明了为什么要留下墓志铭的原。

而几例出土的墓志预言,似乎煞有介事,盗墓者姓氏肯定是杜撰的,但是,希望来者妥善处理遗迹,这个语气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墓主人无惧盗墓者的光临,也不怕自己的身份暴露,死都死了几百年了,晓得亡人的名字又咋个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