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默邨为主任,李士群李士群、唐惠民为副主任,还有青帮头目季云卿的弟子充当打手。抗日战争初期,日本特务机关利用汉奸李士群、丁默郊,在上海建立汉奸特务队伍。1939年春搬到极司非尔路七十六号(今万航渡路435号)。不久即与汪精卫集团合流。同年9月5月,汪伪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正式成立中央特务委员会,下设特工总部于该处,以丁默邨为主任,李士群、唐惠民为副主任,进行暗杀、绑架、勒索、栽赃、陷害等活动,成为迫害和残杀抗日志土和人民的大魔窟。
戴笠是否想除去余则成李士群?
这要根据当时的情势变化来具体分析李士群:
第一,吕宗方是必须要除去的
首先,吕宗方是总部行动处策反科科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科长,位置却极为重要,掌握着大量的绝密情报。这是个生死攸关的位置,容不得一点差错。所以,在曾家岩抓捕失败后,吕宗方不可避免的“染”上了污点。
对于军统来说,这样十拿九稳的行动出现了问题,是反常事件。在军统内部,任何一丝丝的怀疑都足以让一个人送命。何况是策反科这样重要的位置。宁可杀错,不可放过。所以马奎去了南京。
其次,军统内部是相互监视的,吕宗方固然在暗中保护余则成,但毕竟百密一疏,总有把柄被抓住。而余则成是吕宗方一手带出来的,难逃嫌疑。
再其次,派往延安的卧底纷纷落网,吕宗方作为知情者、当事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怀疑。
第二,如何除去吕宗方呢
军统方面派去执行暗杀任务的是马奎,马奎是毛人凤的侍卫。如果没有戴笠的默许,毛人凤绝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但实际上,即便没有马奎,吕宗方也难免牺牲。因为当时叛徒李海丰已经在浴池布下了天罗地网。
即便是吕、余二人完成了刺杀李海峰的任务,最终也是难逃一死。
第三,余则成是个意外
一开始,戴笠并未想除掉余则成。余则成是个小角色,还入不了戴的法眼。如果戴想除掉余则成,余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但是,余则成因为吕宗方的原因,悍然出手,除掉了李海峰。引起了戴的关注。
恰好此时,戴笠的私人财物被扣压,他派叶子明来处理此事,余则成由此接触了戴的机密。但是,余则成并非戴的心腹。所以在谈判成功之后,掌握了隐私的余则成没有了利用价值,戴笠杀心顿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余则成是电讯班的,行动非他所长,他刺杀李海峰,迟早会暴露,作为功臣,最妥善的处理办法就是安排余则成火速撤退。
可叶子明却指示余则成继续潜伏,这明摆着就是置余则成于死地。之所以未派人主动除去余则成,还是怕寒了人心。但不代表戴不想除掉他。
幸运的是,余则成在万里浪的暗杀下逃得一死,最终回到了总部,职务晋升并获得云麾勋章。虽为立功人员,但是依戴的性情,只怕今后还是要找个机会除去余则成。
还好,幸运之神再次光顾余则成。他被当年的老师吴敬中要到了天津站,离开了那个步步杀机的军统总部。
蟹死了,但是峨眉峰却活了!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这么一个先驱相对比较激进一点,这个人就是刘半农。
在那个半文半白的时期,他不但提倡白话文写作,他比别人更激进的是他甚至主张将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
刘半农不但在民国6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而且到了民国14年(1925年)秋,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
正是从文字改革的角度去考虑白话文的推广,使得刘半农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字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对女性的第三人称。而在英语里面,有对应的she,甚至还有宾格her。
明清的古百话文里面只有一个总称第三人称的字——“伊”。而且这个“伊”所代表的含义特别多,甚至可以代表“你”。所以1918年,他特意发明了“她”以用来翻译she,因此“她”也就用来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
刘半农自己没说,倒是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
1920年,刘半农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创作了一首诗叫《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刘半农首次用到了“她”这个字。这首诗最终在6年后,被另一个语言大家赵元任谱成了曲,最终广为传唱。
结果不成想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社会的争议。
特别是民国初期,女权主义刚萌芽阶段,很多新知识女性认为男女平等,加个女字旁,正是体现了男女不平等。
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创“她”字毫无必要。刘半农前前后后被这个韩冰骂了整整3年。
即便当时同样推广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大都也不认同“她”,比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你是看不到“她”这个字的,你只能看到“伊”。
后来刘半农逐步趋于保守,又开始写文言文文章,最后和鲁迅先生形成了隔阂。不知道跟刘半农这段被骂的经历是否有关?
但是随着这件事闹大,最终引起民国教育部的重视。
在1932年,也就是刘半农死前的两年,教育部经过各个部门的慎重考虑之后,将“她”这个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表词纳进了中国汉字以及字典里,最后还被划分到常用字里。
如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指代女性第三人称的“伊”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她”却永远在留在了我们的《新华字典》和日常书写中。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