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叫法起自明朝曾巩简介。明初,朱右选编古文为《八先生文集》,最早用了八家之名。明末,茅坤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他评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作为学习古文的样板,后来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这八大家可以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简单概括曾巩简介。在明代茅坤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时,选韩愈文352篇、柳宗元文120篇、欧阳修文286篇、苏洵文60篇、苏轼文251篇、苏辙文172篇、曾巩文87篇、王安石文219篇,曾巩的文章数量倒数第二,说明那是还没有把曾巩推那么高。
到了清康熙年间曾巩简介,张伯行重新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时,反过来了,韩愈文60篇、柳宗元文18篇、欧阳修文38篇、苏洵文2篇、苏轼文26篇、苏辙文27篇、曾巩文128篇、王安石文17篇。曾巩的文章数量远居榜首,其他人的作品都比不上。
张伯行认为曾巩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经”,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文章传统,文章符合道统、治统、文统。后来清代桐城派的方苞选《古文约选》,姚鼐选《古文辞类纂》,都对曾巩的文章很推崇,认为他的文章最正统。
“五四运动”后,孔家店被打倒,桐城派成为“选学妖孽”,他们推崇的曾巩越来越没人看了。这也是与时风有关吧,曾巩的文章确实少了些风趣,太正统了。我们现在的文学传统是从五四时代传下来的,经过时间的淘沥,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曾巩,现在的文选里都很少选了。这也是文学传播学和接受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吧。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唐代有柳宗元、韩愈,宋代有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写作背景:≪小石潭记≫原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生活艰难,贫病交加.作者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有强烈艺术感.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姆应该是金字旁的,我打不出来)≪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优美的文字等,但是却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唐宋八大家,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间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比如《岳阳楼记》,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还没有成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导层的人物,因而,后来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都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曾巩然没有“ 唐宋八大家”有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作,但是他才华横溢,有很多好作品,名气很大。
在这个名单中,感觉曾巩确实是最不显达的一位,难怪有人感觉他是“来凑数的”。但是,曾巩真的是来凑数的吗?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何谓唐宋八大家这个概念入手。所谓唐宋八大家,又叫唐宋古文八大家。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古文大衰,文章几乎无语不偶、无文不骈,而在内容上,又多写儿女情态,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歧途。
在这种文章势颓的情况下,唐朝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章大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散句单行形式写散文。
并以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骈文,这场运动持续推动,到了宋朝,这场运动在欧阳修、三苏和王安石等人的接力下,达到高潮,故苏轼对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厘清这个问题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曾巩在这场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北宋,欧阳修是当时当仁不让的文坛领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就得益于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曾巩,则是欧阳修的学生,而且是欧阳修最认可的学生。
到了明清之后,便有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主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他们的名声就更大了,于是就有了“唐宋八大家”这一赞誉式的称谓。而曾巩列于其中,丝毫也不逊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