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我国早期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商朝商朝国王,子姓,祖先契与尧舜同一时代,可见,商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商朝早期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的广大地区,时常迁徙。一直到盘庚迁殷,都城不再大规模迁徙,国力得到提升。商朝共传17世,31王。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商朝时期,社会发展比夏更进一步商朝国王。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称呼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成汤灭夏之后,作《汤诰》提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可见,那个时候,“王”的地位已经远在“后”之上。到商后期,几位商王的名号还会在干支字之前冠以美称,如康丁、武乙,这表示商王已经拥有了更家特殊尊贵的地位。最后的两位商王甚至用了“帝”字作王的名号,反映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商朝的农耕经济和手工业也有了发展,出现青铜农具和许多青铜器具。商朝的甲骨文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商朝国王,商朝有很大的发展。商朝更是表现出了更为鲜明的特点。商朝不同于夏,方国部落联盟关系紧密,更加巩固。强大的商朝就成为了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而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地位,就必须选出精明能够、领导才能出众、英勇坚强的领导人。这样,商朝的继位方式不仅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情况更是大量出现。祖庚、祖甲就是因此成为商王。这在其他朝代都是少见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有可能与神权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商朝的政治深受神权影响,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每天都要占卜,大到政治、军事、祭祀等国家大事,小到睡觉等日常琐事,无不通过占卜决定。所以统治者的选择也会受占卜影响。另外,兄终弟及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原始社会遗存,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部落联盟时代的禅让制,都会促使兄终弟及的现象发生。但随着王权的进一步强化,周朝建立了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规划了统治阶级的继承规则,减少了因争夺继承权而出现的摩擦,稳固统治。

商汤灭夏之前不是国主,所以为了彰显皇权天授,商汤登天子位时,延用了其做方国国主时的年号(成汤)!

殷商为子姓后人,子姓崇天干,所以后来的商朝天子的年号,都以天干来命名!商王武丁,他本人名字并不叫武丁,武丁只是年号而已!

例如唐玄宗是死后追谥的帝号,活着时称唐明皇,年号天宝,他本人叫李隆基。

例如康熙、乾隆也只是年号。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商朝帝后的称谓也采用天干来命名!例如司母戊丶司母辛!据说妇好就被称为司母辛。

首先,你说的问题是否成立?或者给其他不清楚商代历史的读者普及下背景。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我的头条专栏有篇文章谈过,王国维先生发现甲骨文周祭卜辞的「变相家谱」和《史记 殷本纪》中的商王谱系,除了次序有些颠倒,几乎完全一致: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详情见::///i6464192435655279117/)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出土文献的可靠性肯定高于传世文献,经由甲骨文和《史记》等多种文献,加上下限:利簋所记载的武王伐商为基准点(夏商周断代工程),互勘互校后得到《商王世系表》如下:

商朝国王:祖庚,祖甲兄弟二人为何能先后成为商朝的国王?

第一直行,无数字编号的是商人先公传说时代。

第二、三直行,从商汤吊民伐罪,取代夏桀立国,一直到商纣失国自焚。

其中,仲壬、沃丁、癝辛、太丁并不曾实际为王,所以,商王一共有27世。

图中横向的商王,也就是蓝色对勾标记的是「兄终弟及」的商王共11位,其他「父死子继」商王16位。

因此,题主你的问题【隐含前提】是可以成立的,尽管不是大多数,也接近一半了。

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王位继承,像商代这样如此多的「兄终弟及」。王国维先生甚至认为:商代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

如题主所问:为什么商代会有这么多兄终弟及?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强者为王商代属于中华文明早期,并没有后世那么多的政治伦理约束,基本上是弱肉强食的野蛮状态,幼主临朝是非常危险,生存下来的概率很小。

所以,君王的弟弟,毕竟比大多数时候是比君王的儿子年纪要大,能保证王权的传承。君王一死,如果没有其他方面因素的约束,也是最名正言顺可以获得王权的人。

第二,保证王权不会旁落。就算形成利益集团,能保证幼主临朝,但必须依靠大人辅佐,这会带来权臣压主,或者强大的外戚集团,这两个弊端,轻则王权旁落,重则江山改姓。

岂不闻「金匮之盟」「国赖长君」?(不懂百度)。

不管是真是假,或多或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宋太祖的权力,好听是黄袍加身,没有办法,难听点就是欺负小孩子和寡妇的来的。

所以,以上两点能够让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获得同等的继承地位。

第三,就很简单了,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周代确立的。

商代嫡长子继承不是制度或者约定俗成,所以,才出现这么多的兄终弟及继继承王位现象。

因此,题主的问题,可以转变为:为什么周人要改变商人的传统,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王国维先生《殷商制度论》一文曾有论述,我认为说得非常好: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 侯之制;

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为什么王国维将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排在第一个巨变,且称作「万世治安之大计」?我想应该很简单,常识都能想得到,也即王国维用的两个字「息争」!王国维在此文中,引用殷商以前多个争夺王位的案例导致的乱政,来说明这个问题。

「德行、才华、功过」这列主观判断人言言殊,「嫡庶、长幼」区别是客观存在,毫无争议,又完全有可操作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权力争端。

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最高权力的吸引力,让儿子杀老子、兄弟对捅、叔侄对砍,权力交接如果没有规矩,不透明,引起猜测,往往是王权最虚弱、最容易崩溃的时期。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权力争夺导致政治乱象和人伦悲剧,是胜过国外异族敌人的。

「长嫡承统,万世正法」,所以,周公设立「嫡长子制度」第一目的是为了「息争」,稳定政治。「嫡长子制」也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周制是「家国同构」,「长嫡承统」也是封建制度之核心——上到君王诸侯,下到世人平民,使得所有人有法可依,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分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其实,周公搞的宗族制,也是三监之乱以后摸索、思考和妥协的结果。正因这套制度「客观、具备操作性」,能保持政权交接的稳定,被后世大多数王朝继承。周公设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有很深刻的人性和政治考量,虽然在皇权制度下,实行得并不好。

因为人是不确定性的动物,历代君王因为宠幸嫔妃,个人好恶,在立贤立长之间踌躇不决,也有随时都打破这个制度。

讽刺的是,恰恰是周公的子孙周幽王,废嫡立庶,引火上身,引得被蛮族攻破镐京,革命基地宗周丢掉,自己也丢了性命。

虽然周公「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并不是完全基于道德考虑,主要是为了保证姬周江山不变颜色,但却成为孔子和历代儒生万年粉。

《周礼》的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个超稳定架构,是保证华夏族绵延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周礼》宗法制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意识形态,相当于犹太民族的【十诫约柜】,是信仰之源,民族的粘合剂,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以,中国人在文化上就是周人。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个历史黑色幽默:明亡,东林党人钱谦益投水殉国,跳下去,噗通!哎呀,好冷,马上又爬了上来!

柳如是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华夏文化不能亡,要靠我们士大夫传周礼,周礼传下来,我们就赢了!鞑子当皇帝又何妨!

果然,说中了!满族人今天有几个会说满语,会写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