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猜想这很有可能是魏国的反间计赵悼襄王。廉颇一出发攻打魏国,马上就被赵王下令撤换,之后逃到魏国,让人怀疑,魏国在赵国安插了间谍。《史记•魏公子列传》里就有信陵君探明赵王田猎的记载,他的间谍比魏王的哨兵还灵敏。窃符救赵后,信陵君在赵国留了十年,疯狂兼并平原君门客。以他在赵国的影响,让心腹在赵国朝野生根发芽,干扰高层决策没问题。廉颇打魏国之日,就是他政治生命结束之时。从军事角度来看廉颇是名将,在赵军中威望很高,战国4大名将之一。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悼襄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赵悼襄王。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找到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这种精神及行为,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阶段继承和发扬蔺相如文化思想其实质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蔺相如思想行为的时代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步伐的强大动力。

赵国的最后一位君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赵王迁,邯郸被秦军攻破后,他沦为俘虏;另一种认为赵王迁的哥哥赵嘉。邯郸城破后,赵嘉逃到代郡,自立为王坚持抗秦六年,直至最后失败。

赵悼襄王:赵悼襄王为何要派乐乘代替廉颇?乐乘和廉颇谁更厉害?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赵王迁与赵嘉。

赵迁是赵悼襄王的儿子,可是他既非长子,又非嫡子,怎么能继承王位呢?

这背后有一个故事。

赵王迁的母亲原本是倡女,也就是歌伎,长得相当漂亮。她曾嫁给一个大户人家,后来把这家人给搞垮了,丈夫落魄而死,她便成了寡妇。赵悼襄王听闻此女美貌非凡,便动了心,召她入宫中。成为王妃后,她生下赵迁。赵悼襄王被女色所迷惑,最后废黜太子、长子赵嘉,改立赵迁为接班人。

赵悼襄王死后,九岁的赵迁上台,根本没有能力来统治国家。国家的大权便落到了其母亲及权臣郭开的手中,而郭开正是陷害廉颇的奸臣。可以说,赵悼襄王的决定,最终葬送了赵国。

当年赵迁的母亲入宫,李牧是坚决反对的。如今赵迁当了赵王,母亲成为赵太后,对李牧就十分防范。李牧最终被杀,与奸臣郭开的陷害有关,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赵太后的报复。赵王迁在李牧被杀一事上有多少责任,这个不好说,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还不能明辩是非。

李牧一死,赵国加速灭亡。在李牧死后五个月,秦军攻破邯郸,俘赵王迁。赵王迁被俘虏后,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

邯郸城破,赵迁被俘后,他的哥哥,即以前被废掉的太子赵嘉带着赵氏宗族数百人逃到了代郡,自立为王,仍然高举抗秦的旗帜。赵嘉的政权,后来被称为代政权,实际上是赵政权的残余。赵嘉深知力量薄弱,他派人前往燕国,与燕国军队会合,屯兵于上谷。

公元前227年,王翦、辛胜等将领,率领秦国大军向东挺进,进攻燕国。对燕国来说,惟一的机会,是与代兵团联合抗秦,把秦军阻止于易水以西。这一战,燕、代最精锐的部队全部出动,然而,联军被打得大败。代王赵嘉只向带着残兵败将北逃,与秦军打起游击战。

当时赵嘉给燕王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秦军之所以苦苦相逼,是因为秦王非要得到太子丹不可。如果大王献上太子丹的脑袋给秦王,燕国就可以保得住。”认为秦军伐燕的原因,是太子丹谋刺秦王。燕王挥泪下命令,杀死太子丹,斩下头颅,交给秦国。秦王嬴政解了一口怒气,也不再对燕、代兵团穷追猛打了。

不过,该来的,迟早要来。

三晋与楚国相续灭亡后,只剩下燕、代、齐三个势力。当时燕王喜困守辽东,代王赵嘉则盘踞代地。这两位王,实力并不强,但仍然一定影响力。秦王嬴政把铲除燕、代政权的重任交给王翦的儿子王贲。

王贲对燕国的残余力量发动雷霆一击,一举攻陷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紧接着,王贲挥师入代,同样势如破竹,击破残赵兵团,俘虏代王赵嘉。赵国最后的残余力量,就此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