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肯定有能力啊朱允炆。

其实看看历朝历代,很多朝代都是开国初期重典治国,然后承平之后,开始宽仁治国,达到一个和平的盛世,然后中衰,最后亡国朱允炆。

看看明朝其实也是如此朱允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是典型的重典治国。而后面的仁宗和宣宗在承平时期是宽仁治国,所以被称为仁宣之治。仁宣之后,明英宗酿成土木堡之变,明朝中衰,后面虽有明孝宗的弘治中兴,但并没有持续性,还是持续衰落着,最后亡国。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当时获取了以边关将领为代表的武将集团支持。

而建文帝朱允炆呢,因为他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所以获得了文人集团的支持,其实也是很恐怖的,可惜朱允炆还是太年轻,玩不过叔叔朱棣,不然肯定有一番成就。

既然假设朱棣这个藩王之首没有起兵造反的话,朱允炆重用文人集团,不说使明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只要使明朝平稳发展着,没什么大乱子的话,后世史书上他肯定是流芳百世,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

因为武人杀人,文人诛心嘛,如果你惹了武人,最多被咔嚓。但惹了文人,他的笔只要动一动,将你写的不堪入目,后世肯定将你骂的狗血喷头。反而建文帝对于文官那么好,只要不搞得亡国,只要没什么大错,只要将明朝平稳的发展下去,评价肯定是高的不得了。

而且朱棣是谁,是当时的藩王之首,可谓是野心勃勃。如果按照问题来说他都没有起兵造反的话,说明建文帝朱允炆的手段很高明,使朱棣造反不得。

既然建文帝朱允炆都有能力,可以使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不敢造反,那么以他的能力自然可以治理好明朝的。

以上只是宋安之对于这个假设问题的个人看法,毕竟只是假设问题,只能以历史资料为基础最大程度上假设罢了,并非唯一答案,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被自焚”呗,还能怎么样?

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朱棣进南京前,由于城内还有抵抗,所以他就把部队分成了四队。

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一队派去镇压城中的抵抗武装。

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一队派去解救被关押的周王、齐王等被建文帝废黜的藩王。

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一队派去围皇宫。

朱允炆:若是朱棣没有起兵靖难的话,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明朝吗?

一队随自己行动,做预备队使用。

做完安排后,朱棣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随即就做上了皇帝梦。

但当他刚走进城时,就被当时还只是翰林编修的杨荣拦住了。

杨荣站在朱棣的马前问道:殿下是该先去拜谒孝陵(朱元璋陵)呢,还是该先即位呢?

杨荣的这话,看似是疑问句。其实他是在警告朱棣——你可要想清楚了,到了南京没有第一时间拜谒孝陵,而是直奔皇宫。你这岂不是自我否定,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就是个篡位者吗!到时候天下人会怎么评价你?

朱棣何许人,能听不懂杨荣的画外音?

于是他在简单寒暄了几句后,立即就调头去拜谒了明孝陵,并让人给先前派去围皇宫的将领带话:停止行动,不准入皇城!全军退守龙江驿。

很明显,此时的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建文帝的罪名。他让士兵不要进宫,是想给建文帝自杀的时间。

不过,朱棣并没有等来建文帝自杀的消息。

就在他还在孝陵祭拜时,监视皇城的人回来报告,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皇帝下落。

听闻消息,朱棣大惊。

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对于朱棣来说,他想当皇帝,建文帝就必须挂掉。

但是,仅限于建文帝自杀。

建文帝被燕军打死,或是活捉,亦或是失踪不见了,都是朱棣不能接受的。

所以听说建文帝失踪后,朱棣立马增派人手灭火。表示一定要找到皇帝,“保护”起来。

皇宫的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

燕军士兵从火堆里扒出几具尸体,有个太监出来指认,说其中两具遗体是建文帝和皇后马氏的。

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成焦炭,朱棣正不知道该怎么向天下人交待,听闻太监指认,便索性官宣:皇帝、皇后一起殉难。

至于两具遗体是不是建文帝和马皇后,此时对于朱棣而言,已经无所谓了。

当然,既然要做戏,就得做全套。

朱棣一面官宣,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一面安排人,立即给“建文夫妻”下葬。

一面又马上与和尚军师姚广孝密谋,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

据史料记载,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他担心名不正言不顺,自己不称帝,大家会不服他。

但姚广孝劝住了朱棣。

姚广孝认为称帝之事不宜急躁,应该“让子弹先飞一会”。

也就是让南京的局面再乱一点。

乱到文武百官、豪强士绅、普通老百姓都来请命。到那时,再出来收拾残局。朱棣的帝位就是天命所归了。

事后,果如姚广孝预测。

一段时间后,先是朱棣的旧将和南京城内的藩王忍耐不住,纷纷劝进。

紧接着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耐不住,集体向朱棣劝进。

对于这些劝进,朱棣一一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南京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

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我登基,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全国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

称帝之后,朱棣为了进一步消灭建文帝的残留影响,又做了三件事。

一是下旨剥夺了朱标帝号,同时将建文年号也废除。建文一至四年,被朱棣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

二是颁布法令,将建文帝时代颁布的,凡是与朱元璋不同的规章制度,一律废除。

朱棣做这两件事,倒不是因为他觉得朱元璋的成法好用。而是他要想抹杀建文帝,就必须借用朱元璋的威名,争取人心,表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洪武继承人。

第三件事,是朱棣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此书在建文朝已经修过一次,但朱棣不满意。

重修后的《太祖实录》中,加入了大量诸如老爷子生前反复训斥朱标和朱允炆,总是恨铁不成钢。而对朱棣却总是赞赏有加,每每看到朱棣就满面笑容,想传位于朱棣。只是马皇后不同意才最终作罢的内容。

朱棣此举,目的是给自己贴金,同时对朱标和朱允炆进行污名化。

做完这些事后,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从上不难看出,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还是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

没什么区别。

因为建文帝自焚而死的消息,是朱棣主动官宣出来的。

对于朱棣而言,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是非常愚蠢的。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呢?

软禁吗?不可能。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授意手下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

因为这么干,无疑是自己制造麻烦。

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就是典型案例。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烦死顺治、康熙了。

所以说,当朱允炆兵败的那一刻,他其实就已经死了。

他就算等着朱棣来抓,也是个死。朱棣不会让他活着见到世人。

总而言之,自杀或“被自焚”,就是建文帝兵败之后的唯二归宿。

朱允炆没有自杀,那他就只有“被自焚”这一种下场。

至于朱棣,他从来就不存在敢不敢杀建文帝的问题。

他烦恼的,是如何杀死建文帝。

皇宫起火?太好了。就说皇帝被烧死了。

反正活人是不可能有的,遗体倒有两具。

想验尸?那不好意思,遗体也没了。

帝后遗体已经第一时间安排下葬了。

难道有谁敢为了证明尸体是不是建文帝,把陵墓扒开?

这就叫铁证如山,想翻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