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姜太公,姓:姜。氏:吕。或者这样说:姜太公的正姓是姜,庶姓是吕。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由女系易而为男系)。后来姓之外又有氏,氏是分别表示一姓之中的枝派的。比如后稷之后都姓姬,周公封于周,则以周为氏。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则以鲁为氏,鲁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姜子牙的故事、叔孙、季孙三氏。可见,所谓正姓,就是始祖之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故《史记》称姜太公的先祖“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姜太公“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又称吕望姜子牙的故事、太公望。《史记》记“吕尚劳困年老,以渔钓于西伯。”在等西伯(周文王)上钩呢。有一天,西伯准备去狩猎,“卜之”,大吉大利,“所获霸王之辅”。于是西伯兴冲冲去了,果然在渭水之北遇到了姜太公,“与语大悦”,聊得相当好。姜不愧是老的辣,贵阁下请参观姜太公这一句话:“我祖上说,将有圣人来到大周,大周必兴,原来说的就是西伯您啊!我姜老头盼望您已太久太久!”于是,西伯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太公者,老太公也姜子牙的故事。姜太公究竟有多老呢?《荀子·君道》说周文王举用姜太公时,太公已“行年七十有二,”牙齿都开始堕落了。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以他在位四十年时以太公为师,到周武王十三年(一说十一年)伐纣的牧野之战时,姜太公已经九十高龄了。《竹书纪年》说太公望于周康王六年卒,加上武王与康王之间的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则姜太公活了一百四十岁左右。另外,《楚辞·九辩》说,“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谓姜太公在九十岁时才遇周文王,这样推算,姜太公年寿有一百六十岁左右。真正是“太公”啊!
姜子牙又叫姜太公,是商朝末年的人物。他的祖先是四岳,曾经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上赐姓为吕。出生地是东海或者是河内,姜子牙曾经辅佐西周周文王,也被称为姜太公。
姜子牙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儒家法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也被称为百家师宗。姜子牙尽心辅佐了周武王讨伐商纣国,在牧野之战中,商纣大败,纣王自杀,开启了周朝统治时代。
姜子牙出世的时候,家境贫穷,所以为了生活,姜子牙做过杀肉的屠夫,还开过卖酒的小铺子,但是姜子牙喜欢读书,苦心研究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卖肉、卖酒的时候还不忘研究治国之道,他内心渴望有一天能够为国效力,展示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一直到了70多岁还是闲居在家。
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姜子牙72岁的时候,他遇到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作为伯乐发现了姜太公这个千里马,将他奉为上师,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姜太公真的是大器晚成了。
姜子牙“出身”不好。他本是殷纣王宫中一个小吏,跟着纣王干过多年,也就是说是个有“历史污点”的人,且大有潜伏特务嫌疑。
姜子牙弃暗投明后,在周文王这里不仅丝毫不受歧视,不被怀疑,反而被委以重任,掌管大权,居然能在那么多“根红苗正”的人群里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看来,“不拘一格降人才”,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
姜子牙学历不高。从各种历史记载来看,他既没有名师指教,最多算是个“自学成才”的准知识分子。
“自学成才”后必须要有人赏识。于是,姜子牙便在渭水河边钓起了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以说,姜子牙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姜太公八十岁那年才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周文王,也亏他这么长寿,居然活到了139岁,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在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古代,能有如此高寿,简直堪比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了。
姜太公年轻时苦读奇门遁甲之术,精通兵法,洞察世事,积累了深厚的学问,才能钓起周文王,才能得到周朝几代君王的尊敬,也才有后来的荣华富贵,受四方祭拜。
姜太公的故事经过后代不断演绎,他逐渐由人变成了一个受人膜拜的神,他的故事也被编入《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他的传奇故事也变成妇孺皆知的传说。这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后世的附会,有很多夸张的成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