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清朝的第一个汉族将领叫李永芳,努力哈赤比较重视,把第七子阿巴孩的女儿嫁给他耿仲明。
李永芳不是一般人耿仲明,他的祖父李成梁是明朝在辽东最高领导人,努尔哈赤曾是他手下小兵,一说是养子。
李永芳出自军人世家耿仲明,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材。
李永芳原为抚顺千户所备御官,是当地最高军事长官。随着辽东地区局势日益严重,万万十二年(1616),明朝为加强抚顺防御,升李永芳为游击之职。
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起兵反明,他南下攻取的明朝第一座地池就是抚顺城。
努尔哈赤和李永芳是老相识了,多次打交道。于是,给李永芳写了一封劝降信:
大明发兵帮助叶赫,我才率军来攻。你只是一个游击,能够战胜我吗?你很有才智,应识时务。
我国正需要人才,向你这种人才,我怎能不加以重用,你要想战的话,我军弓箭可不认识你。
你若出降,我便保城中百姓安宁。你不要以为我在吓唬你,我若连你区区一城都打不下来,还出什么兵?降不降,你好好考虑!"
李永芳读罢书信,思虑再三,认为手下几千将士很难挡住努尔哈赤的大军,便穿上官服,登上南城,做好投降准备,同时仍让士兵做好防御准备。
后金军队很快架云梯攻破城池,杀死守备王金印。李永芳见大势已去,出城匋匐在努尔哈赤脚下请降。
努尔哈赤比较欣赏李永芳的才干,把七子阿巴孩的女儿嫁给他,又称抚顺额附,升职为三品副将,所属官员都按明制安排。
抚顺城是努尔哈赤南下夺取大明的第一城,李永芳是投降第一将,意义非凡,为后来者树立一个样板。
李永芳投降后金,帮了努尔哈赤大忙,迅速改变了明和后金在辽东的军事力量对比。
李永芳军事才华卓著,明朝派十二万大军兵分四路伐后金,远者相距七百里,近者也有二百里,兵力分散。
李永芳提出政确军事战略:任他一路来,我只一路去。努尔哈赤采纳了李永芳建议,萨尔浒之役,明朝损失十多万精锐军队。
李永芳死心踏地效忠努尔哈赤,、几乎参加了所有战役,攻清河,取铁岭,下辽阳,夺沈阳,立下汗马攻劳。
李家在辽东经营了数百年,在辽东根深蒂固,和辽东巨富关糸莫逆,李永芳几乎熟悉明朝辽东所有边将。
明辽东巡抚王化贞几次试图招降李永芳,李永芳趁机策反了王化贞部将,使明朝损兵折江十余万。
努尔哈赤非常欣赏李永芳的才华,升他为三品总兵官,掌管汉八旗中正监旗,手下兵卒不下万人,还给了三次勉死的特权。
1627年(天聪元年),皇太极继位,派阿敏,李永芳南征朝鲜半岛,清军采纳李永芳正确主张,和朝鲜结盟后退兵。
皇太极时代,清军夺取了整个辽东地区,还和科尔沁蒙古缔结了同盟,李永芳已失去了利用价值,才得了个三等孑爵衔,和后来的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的王爵不可同日而语。
1643年,李永芳病逝,享年43岁。当初,李永芳在城破时,投降后金,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这是错误的刻板印象。
清军从入关(1644年5月27日),到活捉弘光帝(1645年6月15日)。整个过程也就一年零半个月。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有近十个月,清军都在围攻李自成。
清军真正调兵遣将,把矛头对准南明,已经是1645年的3月底的事了。
1645年4月,清军杀入淮南。
5月19日,清军包围扬州。清军主帅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后者不降,清军攻城。
整场战斗只持续了一天。5月20日,扬州城即被清军攻陷。
5月20日至5月30日,即“扬州十日”。
清军在扬州大搞屠杀期间,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部在淮安被清军歼灭。
另一镇的刘良佐部约十万人降清。
按照“江南人民忠烈”的观点,此时江南百姓应该拼死抵抗才合理。
然而事实是6月初,清军渡江。
弘光帝遣散宫女,偷偷出逃,南京六部官员直接就不战而降了。
几天后,江北四镇中的黄得功部在与清军激战过程中因黄得功战死而溃败。自此,南明的武装力量江北四镇,全军覆没。
6月15日,弘光帝被身边亲信软禁,又被绑送回了南京。
根据以上时间线,可以很清晰发现,从宣战到活捉弘光帝,清军只用了俩月时间就摧毁了南明正规武装力量,活捉了皇帝。
整个过程中,江南哪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南明军队或倒戈,或被清军歼灭。江南老百姓也没什么抵抗意愿,无所谓谁坐江山。
按正常逻辑推断,清军拿下整个江南,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只不过由于这一年的6月28日,多尔衮强行颁布“剃发令”,惹怒了天下人。逼得江南百姓奋起反抗。
最主要的,“剃发令”也让南明残余和大顺军残余、大西军同时意识到,此时“民族矛盾已经压倒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大家才抛弃前嫌,开始携手抗清。这才使得南方的抗清运动又持续了近20年时间。
也就是说。南方其实是“降而复叛”。
起初的抵抗并不激烈,清军原本是可以传檄而定江南的。只是因为强行剃发缘故,激起了老百姓的强烈意志,才使得南方看起来反抗很激烈而已。
当然,你可以说“降而复叛”也是抵抗。过程并不影响结果。南方人民与清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事实。
事实我承认。但问题是,在南方领导人民抵抗的领袖,大多都是北方人。如李定国、孙可望、李来亨等,就都是陕北人。还有史可法(河南祥符),刘肇基(籍贯辽东),阎应元(江阴守将,北京通州)等,也都是北方人。
我们不能因为人家在南方抵抗,就开除他们的北方籍贯吧?
而且最关键的是,“剃发令”引发的民众抗争不止在南方。北方人民同样因为“剃发令”,也同样奋起反抗,“降而复叛”。
在山东,零星起义一直就没断过。比较著名的有九山王俊起义,张广起义,以及曹州的榆园军。这些民众抗争从1644年开始,前后坚持了12年之久。
在河南,遍地烽火,义军各据山险立寨。清廷召集河南、湖广两地驻军会剿,才将河南反清武装镇压。
在陕西,不愿剃发的民众拥护原本逃入山中的明将孙守法,举行起义。后来大顺军余部贺珍部也加入起义。起义军声势最大时,威逼西安城,几乎将清军逐出整个陕西。整场斗争坚持了三年多。直到清军大举反扑,起义才失败。
在山西,不愿剃发的百姓依附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将领姜镶,举行起义。一时间,山西全省反清。为了扑灭义军,多尔衮将几乎全部八旗精锐调至山西。为了鼓舞士气,多尔衮更是一口气火线封了四个亲王。后来出于愤恨心理,多尔衮下令报复。整个大同除了死牢的五个重刑犯外,其余尽皆被屠。惨况丝毫不亚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兵力不足,多尔衮放松了对吴三桂的监视。让其协助八旗军镇压山西和陕西的反清运动。而也正是因此,吴三桂才一飞冲天,慢慢发展为独立军阀,有了与清廷叫板的实力。
在甘肃,“关陇大震”,也是全省反清。事后清军对甘肃也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现在的甘肃人很多都是康雍乾时期的外省移民。
在河北,遍地响马,用洪承畴的话说“京城门外及近郊去处,盗贼公行。”
1645~1648年,北方省份的反清规模是比南方省份要大的。
可能是因为南方多文人,留下了诸多参考文献的缘故(如《扬州十日记》)。有清一朝,老百姓对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都比较熟知。而对北方的抗争知之甚少。产生了北方人“望风而降”的错觉。
但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应该知道,北方的反清运动比起南方,并没有什么不同。
要说“望风而降”,剃发令发布前,南北方都是传檄而定,都没有与清廷玉石俱焚的想法,都没什么像样抵抗。
而剃发令发布后,南北方都是激烈抵抗。
南北方都是炎黄子孙,没什么区别。
诸如“北方望风而降,而南方抵抗激烈”之类歪曲历史的观点,还是就此打住吧。不要让这种论调成为地域嫌隙的工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