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奖文学奖获得者格丽克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诺贝尔文学奖2020,非常有意思;她是这么说的,“从今往后,我不再有朋友”。

这是什么意思呢?诺奖文学奖获得者通常都有争议;一人获奖诺贝尔文学奖2020,多人不服;格丽克不仅仅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会成为“千夫所指”的“小人”,比如说莫言就是一个例子。

诺奖文学奖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就是“小众化”文学作品大行其道诺贝尔文学奖2020;那些文学畅销书却很难得到评委会评委的青睐;

格丽克获奖理由是“因为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诺奖文学奖颁奖词)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格丽克的名字非常陌生;不过这位现年77岁的老太太在美国也是获奖专业户;而且从来都不同意出《选集》,如果出版,必须是《全集》;所有的诗都必须出版,编辑不得随心所欲。

格丽克是匈牙利裔的美国犹太人;她的写作主要是用英语;和西方作家差不多,写作题材多半也是围绕着《圣经》展开;主题无非就是“生、死、爱、性”。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从来没有读过她的诗;下面摘录一段格丽克的诗,看看是否能够感受到格丽克的创作风格——

.白天的光亮变成了黑夜的光亮;火变成了镜子。我的朋友大地凄苦不堪;我想

阳光已经辜负了她。凄苦还是厌倦,这很难说。在她自己与太阳之间,某种东西已经结束。

现在,她渴望单独留下;我想我们必须放弃,向她寻求证词。在田地上空,在农家屋顶上空,那光芒,曾让所有生命成为可能,如今成了寒冷的群星。

静静躺下观察:它们无可给予,无所索取。从大地,凄苦耻辱、寒冷荒凉的内部,我的朋友月亮升起:她今夜美丽,但她什么时候不美丽?

............

白天、黑夜、大地、群星、月亮;这些词语在这里极具象征性;象征着生与死;死亡,在格丽克看来,不是“凄苦耻辱、荒凉寒冷”的结局;而是一种美丽的“浴火重生”;这种美丽一如既往,并非只是一刹那的功夫。

因为没有看到英文的原文,这里引用的是汉语的翻译;不知道是否是格丽克的原意;此处妄加揣测,也是对诺奖文学奖获得者的“大不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