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由来己久,众所周知赵括是个只会说大话,却把兵带入深沟的罪人,成为千古笑谈纸上谈兵的典故。孰不知,赵括失利有他的难处。
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兵法理论,口头语言表达可算一流,得到赵王的认可,让他代替名将廉颇统帅三军,与秦军决一死战。谁知秦王使诈,暗中派名将白起与之对垒。但赵括并没怂,指挥将士东挡西杀。苦于战斗力有限,向友军求援,友军却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无奈,赵括身先士卒,勇猛如虎,尽力拚杀,做到了一个主帅应做的一切,却无力回天,难逃帅死兵灭之劫。
总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动人,但结果却盖棺定论,由其是战争——胜王败冦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落下后世的“说大话达人”称号。
是的,“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产生于战国时期,主人公是赵国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他是赵军主帅。
赵括自年少就熟读兵书,所以在谈论军事上,他的理论无人能比。他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也看出了儿子赵括的问题所在,骄傲自满。所以他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赵括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不久,赵奢的话就成真了。前259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起来了。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他就认为胜利在眼前,贸然追击。
没想到,这是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并且把赵括的后勤切断。
赵括前后被围了46天,吃完了牛马,开始出现互相吃人的现象。没办法,赵括4次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在第四次突围时,被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群龙无首,刹那间全军崩溃,只能选择投降。投降的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谢谢!各位老师已谈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来历,大都讲的非常彻底清晰。
本人就现实对纸上谈兵的理解认识,也愿表达自己的浅见。
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罢,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事前的筹备和计划,纸上谈兵是前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是个大问题。
您的计划空想无论多么完美,不联系实际去验证终将一事无成,您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终久会成为人们的笑料。
我认为您只要做的是正能量,对人们有益,对社会向前发展有利,不要老是纸上谈兵,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慢慢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自己也会辛劳中逐渐获取些欢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