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赵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反思;长平之战结束的时候,赵括即使想反思自己,也没有能力再去反思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那么赵括在参与长平之战之前纸上谈兵的典故,为什么不去反思自己呢?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问题,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反思自己纸上谈兵的典故?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问法,在参与长平之战之前,赵括需要去反思自己吗?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不是赵括主动请缨,而是赵王任命赵括前去指挥的。
赵王为什么会任命赵括前去指挥?咱们不提什么中了秦军的反间计之类的话题,赵王肯定不会是一个傻子,当然还是因为赵王认为赵括完全能够胜任。
赵括的军事修为是从哪里来的?很显然是来自他的父亲赵奢。赵奢也是赵国的名将,在赵王的眼中赵奢甚至比廉颇还要优秀。
秦国有一次攻打韩国,赵王就问廉颇能不能去救援?廉颇答道:“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去问乐乘,乐乘持和廉颇一样的观点。
而赵奢却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王就任命赵奢前去救援。赵奢率军前去之后,还打赢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从那之后,赵奢的官阶一下子就和廉颇、蔺相如相同了!
赵括身为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就开始学习兵法,兵法理论包括战例全都研究得相当透彻。
尤其是在各种模拟演练、军事推演,赵括都能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就是他的父亲赵奢都抵挡不了。
赵括就相当于军事学院里的学霸,连他的导师都难为不了他。这时候的赵括需要反思自己吗?
没有和白起交锋过的将领,绝对不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赵括和白起交锋过了,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能把长平之战打到那个结果,赵括也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将领了。
如果赵括能够在长平之战中活了下来,以赵括出色的军事理论修养,只要经过反思和总结,必定会成为战国时期最出色的将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