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从字义上理解就是博学之士,这个词不是外来词语,二千多年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博士在那时候可没有现在高大上,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官官职,负责管理文书档案五经博士、编撰著述、培养人才啊,也是知识分子一类的,和现在的博士从工种上看还是很接近的,只不过现在的博士专业分的更细,当然现代想拿到博士学位那是非常的困难。可是这个高大上的称呼在唐朝几乎满大街都是,因为博士的含义变了,不单单是指文化知识上有学问,各行各业里的行家里手都可称之为博士,别管这个行业技术含量高不高,就是做生意的也可以称之为博士,比如饭店里负责泡茶的服务员就可以称之为茶博士,斟酒的就可以称之为酒博士,走街串巷的郎中称之为医学博士,所以你如果穿越回到唐朝,学样小技术就可以被称为博士了。

“博士”这个官名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朝及汉朝初期,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朝的博士是太常属官。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博士多置弟子,初为50人。武帝之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已与文帝五经博士、景帝时的博士制度不同。唐朝,设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两代亦有“国子博士”。

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五经博士。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的开始设置,不知有多少人。宣帝末年,增至十二人。东汉初年,博士有十四人。《易》四:施、孟、梁邱、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公羊》二:严、颜氏。由此至东汉之末,博士人数无所增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