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千古第一迷案!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统一三国?我们只知道当时曹操要迁都,华夏震动!就错误的认为关羽如果能够在荆州获胜,那么刘备集团就可以两面出击,就有可能打败曹操进而一统三国了!我认为就算关羽能在荆州击败曹仁,对曹操来说,也不是伤筋动骨,曹操的地盘人口,军队还是最强大的,而且主要的谋士,武将都还在,刘备集团想要进一步取得胜利,还是很难的!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作为忠臣典范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被千古传颂,但是他的连吴抗魏的策略,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而且蜀汉集团的情报工作做的不好,诸葛亮难辞其咎!吕蒙白衣渡江前的兵力调动,蜀汉集团居然没有反应,这不合格!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赤壁之战时,刘备兵微将寡,没有立足之地,这时候无论孙吴还是曹魏都是庞然大物,这时候联盟相对弱小的孙权,取得荆州作为根据地,是刘备的最好选择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随着刘备取得西川后,如果先灭东吴,再灭孟获,一统南方,这时候刘备集团实力大增,统一天下的机会还是有的!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从孙权派诸葛瑾到荆州找关羽提亲,关羽说了句:"吾虎女岂能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命令士兵把诸葛瑾给撵走了。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曹操在邺城听说刘备自立汉中王了,大怒说:"织席贩履的人,也敢称王,我发誓一定灭了他!"然后就传达命令,兴全部的兵力,要到两川与汉中王刘备决一死战。这时司马懿劝谏说:"江东的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又乘机把妹妹骗了回去;刘备占据了荆州不还给东吴:两家都心里恨死对手。今天派一个善辩的人,带着大王的书信到东吴,让东吴带兵攻打荆州,刘备必带领军队前去增援荆州。到时大王带领军队攻打汉中。刘备是首尾不能相顾,形势就危险了!"曹操一听高兴了,于是就写了一封亲笔信,派满宠为特使,是快马加鞭、马不停蹄的昼夜奔向东吴。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孙权收到曹操的亲笔信后,就召集谋士们商议。顾雍说:"虽然是游说,也有道理。现在可以把满宠送回去;同时派人过江看看关羽有没有军事上的准备,才能行动。"这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说:"主公有一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尚未出嫁。我愿意去荆州替主公求亲,如果关羽同意了,咱们两家联手对抗曹操!"孙权听后同意了,就派诸葛瑾到荆州提亲。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诸葛瑾到荆州见到关羽后说明了来意,关羽说出一句非常狂妄自大的话:"吾虎女岂能嫁犬子乎!"还把诸葛瑾给轰了出去。孙权听到后,是气得咬碎钢牙,发誓必除掉关羽。后来趁关羽率领大军攻打曹仁镇守的樊城时,偷袭了荆州,才有后来的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如果关羽不同意,可以委婉地拒绝,怎么能说出那样无理伤人的话!由于狂妄自大傲慢无礼,酿成大祸。

失败这件事情,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每一个群体,都一定经历过。而一有失败,我们都会总结原因,个人失败找出自身不足,组织或群体失败则找出导致失败的直接关系者。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可是,在偌大的组织群体当中,一次重大的失败真的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吗?不,很多时候都不是这样,还有很多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可为了组织或群体安定,我们需要一个答案,也需要一个交代。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死麦城”,这便是大家将错误归结于一人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荆州之失,真的仅仅是关羽一人的过错吗?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襄樊之战

关羽大意失荆州: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国能否一统三国?

关羽一生最重大的失误,就出现在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襄樊之战当中。

襄樊之战,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后,是关羽率部队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操占领的襄阳、樊城的一次北伐战争。

战争之始,形势于关羽是有利的,关羽不仅围困樊城襄阳,还因为洪水之地利,水淹前来救援的七军。他打败援军,俘获于禁等人,重创了曹魏。

但好景不长,本与刘备联盟的孙权方并不愿意看着关羽方北伐成功,便接受了曹操方的建议,派出吕蒙偷袭关羽,而最终,关羽失了荆州,也失了性命。

而这些,便是“大意失荆州”的由来。

失败之因

无可争论,关羽在襄樊一战后期的一些战略决断是错误的,当他得知孙权要讨伐自己时,他依旧犹豫着不愿从樊城退兵,他还未能处理好与部下的关系,使得有部下在吕蒙部下的游说下投降。这些都是关羽在这一战后期的过失。但要说这荆州之失仅仅是他的过失,也是不准确的。

脆弱的利益外交是关羽失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得知,在这次战争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便是孙权与曹操的合作。

在此次战争之前,孙权与刘备本为联盟关系,按理说,即为联盟,总是互利互惠,也不可能出现双方相互对抗的事情。但国家与国家交往的基础便是利益,即便当时天下三分,没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国家,但三处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不仅仅有各自目的,还存在竞争关系。

所以,关羽围困襄阳,樊城,对孙权的利益有害,他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与刘备方的联盟,而去进攻关羽部队。这一点,是关羽完全无法控制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刘备仅派关羽孤军北伐,这也是一个不恰当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中的计划,是关羽北伐,刘备率益州部队从另一方向攻打曹魏,最后和关羽部队汇合,共同应对曹魏反击。可现实却是益州部队按兵不动,仅有关羽部队围攻襄樊。而这样的孤军,则让曹操没有更多的后顾之忧,可以直接救助襄樊。

而当我们说回关羽的身上,他的失误无可争论,但这时,刘备派出关羽作为军队的第一领导者。是否也是一种失误呢?

如果刘备换一个更加谨慎的将士,或者为关羽派去更好,更有力的谋士,为关羽提出一些更好、更理智的建议,那么结果会否不同。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是,刘备已经为他的决定付出了代价。他失去了自己“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也失去了荆州三郡,使得蜀汉受到极其重大的打击。

总而言之,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些东西,但一场重大战争的失误,绝不仅仅是一个人造成的。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都会对一场战争的结果造成重大影响。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

忠义却高傲的关羽

当下有一种神奇的现象便是民间不少人都很爱拜关羽,而拜关羽的历史渊源也很简单,他一生的忠,信,义,勇,被人们所推崇。

曾有这样一句话描写关羽:“(马)超见备待之厚, 与备言, 常呼备字, 关羽怒, 请杀之”。只因为马超对刘备的称呼不够尊敬,他便申请要杀掉马超,仅仅从这一句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关羽忠于刘备,而性格却有些骄傲鲁莽。

这忠义的性格以及过人的武艺让他深受刘备器重,而骄傲鲁莽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做了铺垫。甚至在襄樊一战中,孙权愿意同意曹操的意见,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关羽曾辱骂孙权派来向他女儿求亲的使者,让孙权大怒。

因此,关羽忠义却不够细致甚至有些高傲的性格,让他在后世经过各类艺术加工后深受大众推崇。但在当时,这性格却是他失败死亡的一大原因。

参考资料:《论关羽形象的演化》——关四平

论襄樊之役与关羽失荆州——朱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