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不要说五千栎阳公主,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必须前提栎阳公主: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第一栎阳公主,顺利通过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

第二,能够及时占据长安、潼关。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抵达长安城下回合。

据有的同学考证,历史上的确有人想通过子午谷,进而占领长安,但没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没有查阅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顺利通过了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魏将夏侯楙是否听魏延的话,不战而逃呢?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魏国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说: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魏延设想,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十天时间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魏延来了,就逃跑了。魏延开开心心与诸葛亮大军在长安城东会合。

诸葛亮认为这一招太冒险,不如稳稳当当从大道上进军,先平定陇右为好,十拿九稳,没有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这一计谋。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坚持十天的话,魏延将吃什么、喝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说得那么胆小,但会紧闭城门不出,魏延没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着诸葛亮大军到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问题是诸葛亮能按时到来吗?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吗?

魏延能不能抵达长安城下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实证明,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抵达长安附近,一般是围困陈仓,粮尽而退。最远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五丈原,但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东行,进占武功,与司马懿决战。

没有诸葛亮大军与魏延会合,子午谷奇谋就是一句空谈。

诸葛亮对于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计划,准时到达长安没有任何把握,诸葛亮咋会同意魏延的奇谋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质疑子午谷奇谋是伪作,看来不无道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决然不予采用。对于子午谷奇谋,他是这样描述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个看似与《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没有明确提到从子午谷出兵,只是说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于潼关。

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对这个事并不确定。

但不管咋说,魏延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诸葛亮不采纳是正确的。

【史家败类司马迁是如何抹黑汉高祖刘邦的?】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第二年,汉武帝派遣两路汉军深入匈奴,想抢回李陵。汉军失利而归,公孙敖上书称:李陵指挥匈奴狙击汉军。汉武帝遂廷议李陵之罪,满朝大臣皆曰:“李陵可杀”,惟有司马迁为李陵脱罪,被汉武帝下狱。由于司马迁的两个儿子逃回陕西韩城,并且已经改姓为“同(仝)冯”,没有人为司马迁出钱赎罪,司马迁被腐刑阉割。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司马迁被宫刑后,内心痛恨汉武帝,就开始抹黑一切和汉武帝有关的历史人物,重点是抹黑汉高祖刘邦,拔高楚霸王项羽。司马迁被宫刑前,已经完成一半《太史公书》,是比较公正、客观、真实的。司马迁被宫刑后,丧失史学家的职业操守,在后续写史中歪曲历史、掺杂使假,完成的后一半《太史公书》,很多内容虚假而不真实,和《太史公书》的前一半相关传记,不能够相互对照一致。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司马迁将已经写好的《高祖本纪》,重新删减篡改,删除刘邦35岁以前的经历,抹黑刘邦为流氓无赖,但是,司马迁却忘记删改其他人传记中对刘邦的记载。在《卢绾传》《张耳传》《魏公子无忌传》中留下了刘邦35岁前的相关记载。少年时期的刘邦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三好学生,曾经受到县里的嘉奖。青年时期的刘邦崇尚信陵君,是反秦斗士、游侠剑客。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卢绾传》:“高祖、绾同日生……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

栎阳公主: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张耳传》:“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魏公子无忌传》:“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司马迁为了抹黑刘邦、拔高项羽,大篇幅的篡改《项羽本纪》,文中重点拔高项羽,附带抹黑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伪篡历史,夸大项羽钜鹿之战的功劳,夸大彭城之战双方力量对比,大篇幅描写项羽打过的胜仗。对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多次失败,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寥寥数语,要么语焉不详,从而把项羽塑造成“战神”。司马迁对项羽之死,更是歪曲历史史实,编造项羽乌江自刎的神话故事,《项羽本纪》自身记载相互矛盾都不一致。历史的真实是,项羽垓下突围后,在东城被灌婴手下五个营长共同斩杀,东城离乌江边还有120公里。

《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灌婴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抹黑刘邦,三次把孝惠、鲁元公主,推下了马车。司马迁之后编写《夏侯婴传》时,更是强化了这个谎言。和刘邦一起突围的有几十个骑兵,这么多人难道带不走两个孩子吗?当时,鲁元公主十几岁,孝惠帝刘盈才6岁,两个孩子的体重加起来也就100来斤,马车真的就跑不动了吗?司马迁编造谎言的理由,后面有楚军追兵,刘邦嫌弃马车跑的慢,三次把两个孩子推下马车,夏侯婴三次停住马车,将两个孩子扶上马车。

司马迁编造的谎言,刘邦把亲生儿女推下马车,完全不符合情理,“虎毒不食子”呀!从场景上分析,这实在太荒诞不经了,飞驰的马车车速50码,两个孩子三次被推下马车,即便不会摔死也摔得头破血流,都不成人样了,司马迁想到这些了吗?如果后面没有追兵,刘邦有必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马车吗?如果,后面有追兵,夏侯婴三次停住马车,从容地把两个孩子扶上车,那岂不是被追兵追上活捉杀害了吗?这样的情节显然是不合理的。

《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夏侯婴传》:“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司马迁编造谎言歪曲历史,大肆抹黑汉高祖刘邦,俗话说的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问题的关键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也记载了相关情节,刘邦彭城之败后,派人去老家接取家室,家室都逃亡走散了,被项羽的楚军给抓走了。彭城失败以后,刘邦只找到孝惠刘盈一个人,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用了一个“独”字,“独”字的意思就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那么问题出来了,刘邦是怎么样把孝惠、鲁元两个人,同时推下马车去的,难道鲁元公主会“分身术”,一个鲁元在楚军的军营,一个鲁元在刘邦的马车上?司马迁的谎言不攻自破。

《高祖本纪》:“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後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您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