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权神授的时代,古代君王热衷于封禅、封圣,就是与神仙搞好关系,从而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封禅祭。
封禅就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其中“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封禅祭。通过祭祀天地,人间帝王向天地之间帝王汇报工作,向天地报告自己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许多帝王曾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举行过封禅大典。其中就以泰山的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大,从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先后有六位皇帝在泰山封禅十次,其中汉武帝在泰山封禅高达六次之多。武则天在还是皇后的时候,就跟随唐高宗在泰山封禅,自己称帝后又在嵩山封禅。
帝王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封禅封禅祭,无非是在向天下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证明自己统治合法性。但是自宋真宗之后,在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跑到泰山封禅,一下子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历代帝王也就不在前往泰山封禅了。
封圣就是古代帝王追封历史名人为神仙、圣人。通过将人间的名人封圣,送入天上神仙系统,就是为了往神仙眼中揉沙子,掺杂进去自己的人,从而抬高自己的统治地位,证明自己君权的神圣性。因为只有神仙、圣人才能进行封圣,这也就变相的向世人表示帝王不是凡人。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帝王封圣的有许多人,其中孔子就被封为文圣人,关羽被封为武圣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帝王通过封圣,为自己的统治对象树立榜样,达到稳定自己统治的目的。比如“圣”的繁体字就是由“耳”“口”“王”三字组成,意思圣人就是以“耳”体察天道、明自然之理,以“口”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以“王”统率万物。既然圣人的作用这么大,作为帝王为什么会不积极树立圣人典型呢。
这得从天地初开说起。
一亿万年前,天地初开,万物并存。天地人和谐相处。万物各有其秉性,而各互不打扰。在天地法则之下,万物平等,无高下贵贱之分。
天庭上,天人修身养性,感悟天道;人间,人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府,死境,管理人间的身后事。
二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这万物之中,天人寿命悠长,但数量稀少,孤独的思索着天道。人类寿命短暂,但数量庞大,可以成群结队相伴而行。
有一天,一个部落的首领,突然想到,我只能统治部落几十年,可是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我想一直享受,怎么办?慢慢的就想到要是拥有天人的寿命该多好。又有一天,有个仙人,孤寂的久了,觉得要是有些部下该多好,可以享受万人供奉的滋味。就这样,终有一天,人类的欲望和天人的欲望相遇了:
人类:我想要长久的寿命
天仙:可以,拿什么交换呢
人类:你说吧
天仙:你说你有什么吧
人类:我可以带领我的部落尊你为父
天仙:那行,你也拿不出别的了,成交
三就这样,天地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人间原来是一片独立的净土,因一些人要长寿,而变得动乱四起,不愿意屈从天人的人被处决,大的国家吞并小的国家。而最后的胜利者就被天人定为天子,尊天为父。
就这样,高下贵贱之分开始产生。
由于天地法则不允许天地人三界互相串门,所以,天子只能找大地上最高的地方和天人交流,以取得长生之法。最终选择了泰山作为人间和天庭联络枢纽。一代又一代的胜利者都这么做,这个习惯就慢慢的流传了下来。
结束语当然,这是故事。
真实的情况肯定是和政治相关,或者是为了彰显帝王身份,表示自己能与天沟通,以示和其他人的区别,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或者就是纯粹想看看是不是在哪遥远的星空真的有神仙。
亦或寄托某种不为人知的思想。
当然还有向上天表功的作用。
历代封禅的帝王不少呢,第一个就是秦始皇。这位被后世定为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可能真的觉得人间不适合他,天上才应该是他的归宿。所以才开始登泰山而封禅。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汉唐宋三个朝代。基本上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或者创造盛世的皇帝都去过,比如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
这是我的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