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号飞船名: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二号飞船名: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三号飞船名: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四号飞船名: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神舟五号飞船名: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 杨利伟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名: 神舟六号飞船航天员: 费俊龙神舟十号的航天员是谁、聂海胜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神舟七号飞船名: 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 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景海鹏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八号飞船名: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九号飞船名:神舟九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指令长)刘旺、刘洋(女)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 18时37分24秒神舟十号飞船名: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聂海胜(指令长)、张晓光、王亚平(女) 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 17时38分13秒神舟十一号飞船名 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指令长)、陈冬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就是“一场战斗”,这一任务堪比他们冒着巨大风险空间对接神舟十号的航天员是谁。为了丰富大家想写作素材,巨人中考网小编特整理了以神舟十号太空授课为话题的作文700字,供大家参考。  以神舟十号太空授课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在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为大家进行了太空授课。
  整个授课持续时间约为40分钟,聂海胜辅助授课,而张晓光则担任摄像师。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观看后心中感触颇深。我也一样。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
  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聂海胜神舟十号的航天员是谁、张晓光和王亚平。因为他们为祖国争光。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17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13年6月10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同记者见面 6月10日,航天员聂海胜(中)、张晓光(右)和王亚平出席见面会。当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记者见面。经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定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
  

以此次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总体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广大民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要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将坚持着眼国家整体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持续推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为探索太空、造福人类,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