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呢司马师,废立皇帝很容易,历史上很多权臣都能做到,但是,废了皇帝后还能摆平,然后自己或者自己的儿子能篡位的很少。
权臣跟权臣之间,那是天壤之别的司马师。
比如吹得神乎其神的鳌拜,作为权臣,他给董卓提鞋都不配司马师。
而董卓,给霍光提鞋都不配。
而霍光,给司马师提鞋都不配。
司马师废皇帝曹芳,是什么样的情况?
司马师说,“陛下不懂事,太后想废了他,你们怎么看?”
大家都说,“伊尹流放君主太甲,霍光废了刘贺,都是忠臣典范,都是一心为公,你就是当世的伊尹啊,放心的干吧,我们都支持你,”
《魏书》:是日,景王承皇太后令,诏公卿中朝大臣会议,群臣失色。景王流涕曰:“皇太后令如是,诸君其若王室何!”咸曰:“昔伊尹放太甲以宁殷,霍光废昌邑以安汉,夫权定社稷以济四海,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于今,今日之事,亦唯公命。”
霍光怎么废刘贺的?
霍光说,“陛下是个昏君,我准备废了他,你们怎么看?”
大臣们吓尿了,废皇帝是前所未有的事,都吓得不敢表态。
霍光的小弟田延年跳了出来,拔出宝剑,“你们今天必须表态,要是不同意,我当场宰了你们。”
大家没办法,只能违心的同意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司马师的权力非常大了,群臣都为他马首是瞻,都臣服于他。
而霍光呢?明显大臣都不服他,他也知道群臣不服他,所以霍光就搞突然袭击,逼群臣表态,而群臣是单独的个体,没时间商量搞串联,只能被迫妥协。
而这次妥协之后,群臣肯定是不满的,于是就用支持刘询的方式来对抗霍光了,
而董卓呢?那就更菜了,根本不配权臣这个称呼。
他只是一个军头,一时运气好,控制了小皇帝,趁机换了皇帝,士大夫虽然对他不满,又一时拿他没办法,但是,一旦士大夫想收拾他了,他马上啥也不是了。
什么是权臣?权臣是权力比皇帝还大,可以任意废立皇帝,权力可以世袭给儿子的,
鳌拜?他权力比皇帝大?能控制皇帝?能废立皇帝?
好像都不能,他根本不算权臣,只不过是个跋扈将军而已,而清朝的文人为了神化康熙,才吹鳌拜的。
董卓,他也称不上权臣,他废立皇帝,只是因为手里有军队,仅此而已,群臣有谁站队他?一个都没有。
他们俩连周勃都不如,周勃都不算权臣,他们俩就更不是了。
周勃直接带兵杀入皇宫,杀了皇帝全家,杀了丞相大将军全家,逼迫新皇帝杀了自己四个儿子和老婆,
霍光算权臣,但是没有其他权臣那么厉害,比如曹操、司马懿。
权力是什么?看得上支持你的人有多少。
所以,你只要看看支持董卓、司马师、霍光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他们的段位了,也就知道他们的结局了、
尽管在广义上,从“高平陵之变”开始司马氏就被认为彻底掌握了曹魏政权的核心权力,然而事实却远非这么简单。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随后数十年所爆发的“淮南三叛”,几乎每一次都让司马氏陷入了短暂的恐慌中,再加上东吴和蜀汉的不断试探性进攻,司马家最终能够彻底取得天下也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在司马懿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所迎来的挑战,等同于走钢丝,如果踏错一步便会从高空摔下去粉身碎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师展示出了他过人的才干。
一, 高干子弟
尽管作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登上历史舞台的步伐还是要从曹叡时代开始。根据记载司马师最早正式担任的实权官员为中护军,根据历史记载他在任上能够积极提拔和任用优秀的人才,并且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可以说妥妥的主角面板。然而这并不是司马师最为真实的面貌,隐藏其下的是另外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司马师最开始在魏国扬名立万是与他的两个朋友:夏侯玄和何晏并称,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好玄学,也就是所谓的“谈玄”,当然此时的玄学远没有到之后那种完全不务正业的程度,但是可以试想一下,此时的司马师,大概率对外展示出的也是一副“富贵公子哥”的形象。
然而曹叡却对这类高干子弟嗤之以鼻,认为朝廷中养了这群人几乎等于白吃闲饭的废物,于是找了一个由头发动了所谓的“浮华案”,将这群人一网打尽,司马师也在其中无法幸免被罢黜了官位,后来重新登上官场多半是老爹司马懿的各种运作所致。然而经此一事后,司马师的形象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也就有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脚踏实地,这能反映出什么呢?最大的可能便是,司马师是一个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非常精确的人,很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相对于何晏这种无所作为的混子角色,司马师从一开始就赢在了前头。
二,冷血政客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前往祭祀魏明帝的曹爽一党被一网打尽,在事变的前夜,司马昭一晚上都吓得睡不着,紧张到天亮,而司马师却能够安然入睡,此等在决定生死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连司马懿都不得不为之叹服。并决定在此后将一部分权力交由司马师掌握,而司马师也的确不负父亲的希望,在此后的淮南一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司马家族稳定统治奠定了基础,在司马懿死后更是彻底接管了司马家族的最高权力。
然而有所得则必有所失,司马师可能是一个天生的政治生物,在对于任何跟感情有关的事情上,或许都不会怎么特别在意。两件事可以说明这点,其一是司马师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夏侯徽的处理,夏侯徽与司马师感情极好,两人有五个女儿,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当夏侯徽对于司马家有了一定的防备和戒心后,司马师做的第一件事是下手毒死了夏侯徽。这件事发生在高平陵事变之前,可以很清楚的说明司马师做事的风格和手段的毒辣,而另一点则是发现后来的皇帝曹芳想要发动政变之时,司马师果断斩草除根,将所有可能参与到曹芳计划中的大臣连根拔起,其中也有自己的大舅哥兼好友夏侯玄。实际上夏侯玄在这件事情中起到的作用可能并不大,但是司马师依然处于断绝后患的原因,不顾念曾经的感情,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无可指摘,反而更说明了司马师具备一个政客应该有的素质——冷血。
三, 享年不永
跟自己的弟弟相比,司马师显然更加具备一个领袖人物应该有的气质:聪明,远见卓识和果断。这点自然也体现在其用兵作战的风格中,无论是面对东吴军政领袖诸葛恪的进攻,亦或是后来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与文钦的协同作战,司马师所能够表现出的永远都是冷静、沉着、计算精准的应对。可以说他完全具备了其父司马懿的能力,所以才能相对顺利的解决他在任期间几乎所有对于司马氏统治的挑战。实际上如果司马师的统治可以维持下去,魏晋易代的过程必然会更加顺利,甚至于究竟西晋会不会有之后的八王之乱都尚属未知之数。
然而有的时候人的命运还是无法对抗历史,司马师常年患有眼疾,在眼睛旁边有一个比较大的瘤子,这点实际上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尤其是在淮南二叛中,文钦的儿子文鸯亲自带领士兵冲击司马师的本营,造成了司马师的疾病恶化,为了防止文鸯发现自己,司马师能够忍住眼珠流出眼眶的剧痛,单纯说意志力几乎可以跟关羽刮骨疗毒相媲美。但这种情况本身也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最终导致在淮南二叛被平定后离开人世。
这件事对于司马氏政权的影响极为巨大,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司马氏政权取代曹魏的进程。正因为司马师掌控曹魏的四年,才在极大程度上稳固了随着司马懿之死而渐渐不稳的司马氏专政。但也正因为司马师过于早逝,才让后来司马昭接受的政治局面变得万分凶险,乃至于几乎出于衰落的边缘,在某种程度上说,司马师才是司马家族代魏过程中身份最为重要,也最具备关键意义的人。而他的人生实际上也充满了一种传奇的色彩,为后世所百般研究分析。当然,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是,司马昭在继承了司马师的位置后,也曾经多次说要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已然过继给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或许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司马师所具备的政治能力和影响力,直到司马昭的地位稳固后,依然存在并且占据很关键的位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