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九龙夺嫡: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九龙夺嫡: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真的存在吗?

现今,很多影视剧和小说里面都描述了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不惜手足相残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九龙夺嫡的现象吗?康熙皇帝在位后期,这一现象是存在的,九个皇子分别是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允禛、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但严格来说并不是九子夺嫡,主要是三派势力的较量九龙夺嫡: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属于八爷党,十三阿哥属于四爷党。争斗的源头是康熙帝二度废太子(即二阿哥允礽),最后的结果是四阿哥获得胜利,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九龙夺嫡: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真的存在吗?

九龙夺嫡: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真的存在吗?

先说一下大阿哥和三阿哥九龙夺嫡,这几位兄弟中他俩属于单打独斗型,大阿哥允禔为人鲁莽粗苯,杀伤力一般。太子被废后,他迫不及待想争夺储位,于是一方面在康熙面前主动表示要杀了废太子,另一方面又暗地里想到用魇镇的方法来谋杀废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事情败露,被康熙削爵并终身囚禁。三阿哥允祉是典型的文人,身边也都是些擅长舞文弄墨的小官吏,虽然他也有当皇帝之心,但无奈水平不够,曾两次陷入部属案,这让康熙帝觉得他不善于用人,缺乏治国之术。

九龙夺嫡: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真的存在吗?

二阿哥允礽的生母为孝诚仁皇后,因难产而死,康熙十分悲痛,对允礽更为疼爱。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就立二阿哥允礽为太子,当时允礽还不到两岁。康熙对太子真可谓是用心良苦,精心培养,事必躬亲。本来已经立好太子,啥事也没有了,结果康熙皇帝在当时还算长寿,加上身体也还行,这让皇太子允礽坐不住了,他四处结交匪人,暴戾淫乱,图谋早日登基,这让康熙产生被害的担忧,于是在四十七年九月第一次废了太子。但康熙帝会对这个二儿子实在是很疼爱,加上第一次废太子后其他儿子争夺皇储之位让他十分愤怒,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九日,复立太子。本来康熙是想给他一个改过机会,结果允礽反而变本加厉,到处援朋结党,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度被废,幽禁至死。

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最有可能当上太子的是八阿哥允禩,他精明能干,善于笼络人心,当时人称“八贤王”,不过正是他的锋芒太露,让康熙极为反感。康熙帝第一次废了太子后,即打算征求朝廷百官的意见选择新的太子,结果大家一致推举八阿哥。其后八阿哥又找相面人张明德算命,说他能当大贵,没想到大阿哥将此事告诉了康熙,康熙非常生气,立刻将张明德凌迟处死,八阿哥也遭削爵,监禁宗人府。自此八阿哥退出了争储的舞台。

八阿哥争储无望后,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十四阿哥允禵身上。允禵虽是四阿哥的同母弟弟,但两人感情不太好,允禵后来和八阿哥走得更近。因允禵带兵打仗很有一套,立下了不少战功,得到了康熙的赏识。不过康熙并没有有将他立储的想法,反而让他四处征讨,允禵本人也没有非得当上皇帝的野心,其实对四阿哥也构成不了太大威胁。

我觉得四阿哥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最重要原因是他把康熙的想法摸透了。康熙最不愿看到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因此前面几位兄弟互相伤害的时候,允禛是四面讨好,在康熙面前表现得和其他兄弟关系都不错。其次,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得了一场大病,其他皇子忙着争储时,四阿哥一直在康熙身边照顾,康熙身体能恢复四阿哥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的。再次,康熙非常讨厌结党营私,太子、八阿哥就是这样触怒了康熙。四阿哥表面上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任何觊觎之心。这些都一步一步奠定了康熙对他的认可,最终是四阿哥获得了夺嫡运动的胜利。

我是有历史君,我来回答。敬请各位关注本号,优质南北朝文及问答奉上,绝不令您失望。

九龙夺嫡: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真的存在吗?

南朝这场惨绝人寰的夺位大战发生在南朝第三个朝代:梁。主角是梁武帝的儿、孙以及侄孙们。

一、悲剧的昭明太子

九王夺嫡,从一个人身上引起。这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大的有名,姓萧名统,字德施,小字维摩。他编纂的《昭明文选》,是中国历史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然而萧统的命运,却远远不如他的《昭明文选》。

萧统系梁武帝嫡长子,梁朝建国第一年他便被立为太子。无可撼动的嫡长地位,无可争议的良好品德,以及无人能及的父亲的宠爱,都显示着他储君地位的绝对稳固。

世间万事,但凡人力能及的,他都拥有了。唯一无法拥有的,是一副健康的身体,这也是他最大的不幸。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萧统因病去世,亡年31岁,梁武帝痛不欲生,追谥萧统为昭明。昭明太子留下的储位空白,立时成为众多皇子、皇孙觊觎的目标。

梁武帝共8个儿子,第二子萧综先前已叛逃北魏,第三子晋安王萧纲,第四子萧绩先于昭明太子去世,第五子庐陵王萧续,第六子邵陵王萧纶,第七子湘东王萧纪,第八子武陵王萧纪。

按理封建法统立嫡不立长的原则,太子之位应由嫡长孙继承。萧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萧欢、萧誉、萧察、萧譬、萧鉴,理当由其长子萧欢继为太子。

然而梁武帝在议立太子之事上犯了嘀咕。梁朝社稷虽云力争,实乃新创,第二子萧综叛逃事件令人心有余悸,人心不稳啊!

而梁武帝也年近古稀,天下猝有大事,恐怕萧欢年少,根本无法应付。梁武帝迟疑犹豫了一个多月,最终立三子晋安王萧纲为太子。

这一犹豫,直接开启了梁武帝末年诸子孙争位的大幕。

世间万事,坏就坏在不按规矩出牌。既然可以舍弃嫡长制,那么余下的皇子皇孙们都有继位的权利。

二、野心勃勃的五王、六王

首先跳出来的是第五子庐陵王萧续。萧续为人雄武多力,被武帝誉为“我之任城”,任城王指曹操的儿子曹彰。当时新立的太子萧纲与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关系较好,萧续自恃有父亲宠爱,对储位很有想法。当时湘东王萧绎到荆州当刺史,擅自取荆州行宫一名宫女为妾。萧续遂向皇帝举报,企图借此事搞臭萧绎,并连带着对太子萧纲施加影响。

萧纲也看出了五弟背后的咄咄逼人的刀子,与是以太子之位劝和萧续与萧绎,萧绎也主动把宫女送还荆州行宫。萧续大概也看出,光凭此事尚不足以整垮太子和萧绎,表面上接受太子之劝。但自此之后,五、七二王情同仇敌,绝交不相往来。但萧续天生无福,过了不久染病而亡,他这一枝的夺储风波就此终结。

第二个跳出来的是第六子邵陵王萧纶。萧纶天性骄傲,对萧纲接任太子十分不满。萧续死后,萧纶自我感觉良好,便在州中大聚兵马,称萧纲德行不足,任非其位。被梁武帝申斥后,萧纶一度想在贡酒中下毒。梁武帝发觉后将共关押起来,想要穷治其罪。

然而梁武帝生子时年龄已在三十开外,对诸子极为宠爱。又痛心于宋、齐两代宗室互相残杀的惨剧,因而对犯了罪的宗室子弟一律宽大为怀。萧纶被关了一段时间,连吓唬都没舍得多吓唬便放了出来。

宽纵宗室子弟、自坏国家法度,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梁武帝晚年时终于为此自食恶果。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侯景之乱爆发后,萧纶重又被委以重任,持节都督淮南江北诸州军事,负责统一指挥数路大军围剿侯景。萧纶起初追剿侯景甚是用心,大概想借军功自重身份,以借机好好羞辱一下在台城坐观成败的太子萧纲。

然而侯景的强悍令萧纶的如意算盘落空,仅有8000人的侯景叛军从数万梁军松散的包围圈中脱身,渡江杀到建康台城。萧纶率本部兵追击,在钟山与侯景遭遇。已经稳住阵脚的侯景掉转枪口,迎头将萧纶胖揍一顿。

眼看就要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打光了手中这点兵,不要说夺嫡争储,恐怕连身家性命都要断送了。萧纶当机立断,大兵驻守台城之外,不管城内梁武帝的死活。至于勤王解围的事,谁爱干谁干去吧。

建康外围救兵云集,然而一者慑于侯景强悍的战斗力,一者目睹萧纶的不作为,大家心有灵犀地都作壁上观,拒不发兵解围。不久,在数十万勤王军的静坐战中,台城被破,梁武帝父子被生擒。萧纶无奈,只好率兵远走郢州,靠手中残存的万余人马当了个一方诸侯。

此时所谓的梁帝国法统到底授予何人,已不取决于被俘虏的老皇帝萧衍,而全要靠实力来夺取了。萧纶手中兵力寡弱,远非荆州的七王萧绎和益州的八王萧纪,他不甘于在郢州当土皇帝,转而又树起为武帝复仇的大旗,企图在政治上加分。只可惜,没过多久,北朝的西魏趁火打劫杀入南朝。萧纶东奔西走无处可逃,被西魏俘虏后处死。

三、狗咬狗的七王、八王

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是个心机深重的人。他分封为王并且掌管荆州后,自知在法统上绝无与萧纲争位的可能,于是退而求其次,在荆州“独善其身”。

他虽然与太子萧纲感情较好,但在储君之位的巨大诱惑面前,虚情矫饰的萧绎表面上不像其他皇子蠢蠢欲动,而是一直闷头经营自己的势力。

侯景之乱暴发后,萧绎立即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梁武帝飞檄调诸州兵入援,萧绎迁延日月,只派出少量部队到建康勤王,未及与叛军交一阵,台城便陷落了。

萧绎自恃荆州乃是梁朝第一大镇,除了丧家犬般的六哥萧纶,余下便以他实力为大。诸州败军也以荆州的指示为遵,盼望他早日与侯景决战。但萧绎并不忙于进兵讨伐侯景,而是把屠刀挥向了河东、岳阳二王。

河东王萧誉、岳阳王萧察都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萧誉的封地在湘州(今长沙),萧察的封地在雍州(今襄阳)。从法统上来说,他两人是嫡长子的儿子,更有权力继承皇位,对诸州军队也有号令权。

萧绎久与长兄家这两个侄子有怨,因此率先撕破脸皮,发兵攻打湘州,杀死了亲侄子萧誉。萧察势力孤弱,不敢与萧绎硬刚,便举州投降西魏。

之后侯景势力扩张,萧绎被迫迎战。由于人心还倾向于梁朝,侯景数度作战不利,被逼回建康。萧绎发兵将其围困,最终消灭了全部叛军,收服了江南失地。在攻打台城之前,萧绎便丧心病狂的授意,一旦拿下城池,便将被叛军俘虏的梁武帝、梁简文帝萧纲全杀掉。所幸沦陷期间梁武帝已经饿死,即位的萧纲也被处死,萧绎好歹没犯下弑父杀兄的大恶。

此时六王萧纶也被西魏擒杀。放眼天下,梁武帝所遗诸子以他为长——实际上就剩下他和老八萧纪,又挟平叛之功,萧绎便在群臣劝进下自立为帝,是为梁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梁元帝。

不过就在萧绎称帝的同时,益州的萧纪也以巴蜀汉川之地为基础,改元称帝,年号天正,公然与萧绎分庭抗礼,号称自己才是梁武帝的正统。

如果不称帝,像萧纶那样只是号称称制摄政,七王、八王之间的矛盾未必会立即公开化,毕竟当时梁朝大乱甫定,需要时间巩固内政。但二者同样对帝位充满了强烈的欲望,是以他俩立即撕破脸皮,互相兵戎相向。

八王萧纪在益州经营日久,自恃实力不亚于七王萧绎,遂倾川中之兵,沿江东下决战。双方在三峡苦战良久,七王内部爆发了湘州叛乱,外部又遭受北方西魏攻击,随郡、安陆一带被攻陷。为了求得一个安稳的局面,萧绎甘愿割让随、陆二郡,并与西魏修好,请西魏协助出兵消灭八王。西魏遂趁火打劫,越过秦岭攻入汉中、蜀中,端掉了八王的老窝。萧纪前后不能相顾,战败被杀。

至此,七王最终在争夺储位的大战中胜出,靠着屠戮兄弟子侄、割让土地,终于勉强当上了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的成色相当弱。益州被西魏拿下,扬州江州又处于半独立状态,七王手下其实只有荆湘二州。没过多久,这个弱小的梁朝就被西魏攻灭,梁元帝被俘后处死。

于梁朝的大局来看,这场争位大战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覆亡,可以说毫无积极意义。九王之中,除昭明太子和萧续早亡、萧察当了儿皇帝得以善终,其余六人(太子萧纲、六王萧纶、七王萧绎、八王萧纪、河东王萧誉、临贺王萧正德)都死在互相倾轧的恶潮之中,于国于家于己,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