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张献忠是不亚于李自成的一位义军领导人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他不仅攻克凤阳、毁坏皇陵,甚至还建立了大西政权与明廷和清廷进行抗衡。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张献忠有太多的奇闻异事和民间故事流传后世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除了屠戮蜀地和隐姓埋名以外,恐怕就要数“江中沉宝”这个故事最具知名度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简单了解关于张献忠沉宝的这段故事。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 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民谣在蜀中流传了三百多年,相传,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战败身亡前将搜刮的所有宝藏都秘密沉江,而寻找宝藏的钥匙就暗含在这首民谣中。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据说,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张献忠将巨额宝藏集中起来沉入了江底,寄希望于来日还能够东山再起。可惜,清军明显强于明军,张献忠不久就被清军所剿杀。据《明史》记载: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张献忠死后,关于宝藏的传闻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另据《清文宗实录》这样记载:

四川官员上奏,百姓在岷江河中捡拾到大量黑色银锭,有案可核。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四川当地的政府在修建水渠时,竟意外发掘出了隐没于密林深山中的石龙,它就正对着岷江河的方向。看来,那首民谣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的讹传。

不过,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刚被发掘出的石龙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很快被人为的捣毁了。关于民谣背后的张献忠宝藏,再也没有人敢提起,生怕被当成了封建四旧予以批斗。

在21世纪初期,经常有当地农民从岷江河滩上捡拾到刻有“大西”字样的黑色银锭。消息逐渐传开后,不断有大批的投机者们下河寻宝,而且还屡屡都有收获,终于引起了四川警方的关注。

随着警方的重拳出击,先后追回了被捡拾和盗卖的大批文物,其中多以金银为主。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数十件,其余的金锭、银锭、珠宝等更是数量惊人,直接价值就在三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最珍贵的一件要数刻有“虎钮永昌大元帅”的金印,此金印的主人就是张献忠。

毫无疑问,民谣中暗含的隐义就是指岷江河,宝藏看来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保护这处遗址和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有关部门从2016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工作。

经过数月的勘察和不间断挖掘,终于确定了张献忠当年的沉宝点,先后出土了四万多件珍贵文物,尤以金银器物为主。

最终,在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等权威专家们的共同鉴定下,以考古工作组的名义出具了考古意见书,确认这些文物都是张献忠当年沉江的巨量宝藏。

至此,流传三百多年的张献忠宝藏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流传的一首民谣,说的就是张献忠当初在江口沉银之后留下的宝藏记号。有说法是张献忠为了便于日后东山再起,将自己历年来搜刮的财富都沉入了江中,为了能够准确找到宝藏,他命人在沉银不远处的山上,留有标识,就是石虎、石龙,石龙石虎对着的地方就是沉银的地方。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蜀碧》记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后筑之,然后决堤放水"!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在当时张献忠绝对有钱,因为他连年征战,每到一个地方就大肆搜刮。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攻下武昌后,将明朝的楚王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还有人说,张献忠在四川,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同时,他还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另外在今年的发掘中又发现了”蜀世子宝“金印,为了携带方便他将金银分为四块,说明成都的蜀王财富也被他搜刮一空。由此历年来搜刮到的财富都聚集到他一人身上,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当时崇祯皇帝跟他相比都没有他有钱。

张献忠万万两金银之谜:张献忠真的留下了财宝吗?

《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

清朝历史学家所编写的《蜀碧》一书,描述的非常清楚:1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张献忠“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攻击,张献忠防不胜防,导致运宝船队大败,千船金银沉入江口江底。

《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他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队沿锦江刚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便遭到当地的地主武装杨展部队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张献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许多满载金银的木船则沉没于锦江。

而有人说这是他自焚船只,而武装地主杨展的幕僚费密在《荒书》中也记载:“杨展先锋见贼焚舟。”张献忠为何自己烧了船只?据说是张献忠自知兵败,撤离成都前,提前让手下做了许多木筒,将银锭灌藏其中,投入锦江,使其顺水漂流,准备在狭隘处打捞。可惜途中遭到杨展兵马的埋伏,尚未来得及打捞便兵败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沉于江底。

若是根据这样的描述,张献忠的宝藏并不是故意藏在这里,而是在战斗中被击败后,无奈沉入位于江口镇的岷江之中。自从那时以后到这里寻找宝藏的人就络绎不绝,近现代更是有人买好潜水设备到这里来寻宝。

在《彭山县志》中记载:清朝顺治年间,为了充实国库银两,顺治皇帝曾经让地方官员组织过一次大规模打捞,张献忠的部分宝藏被打捞上来交给了朝廷,成了充实清朝国库的银子。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四川当地政府在修建水渠时,发现了隐没于密林深山中的石龙和石虎,它们的头正对着岷江河的方向。不过,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石龙和石虎被人为的毁掉。

到了21世纪初期,经常有当地农民从岷江河滩上捡到刻有“大西”字样的黑色银锭,还能捡到上边是”西王赏功“的铜币。这个消息也让淘沙小队来了一批又一批。

从2005年后开始的。当时,当地在修建饮水工程时,意外从岷江河堤上挖出一根被挖空的木头,里面出现了大量银锭。

这次发现,让一些盗宝贼盯上了江口镇,导致大量珍贵文物不断流失。为了抢救张献忠留下来的文物,考古人员决定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

随着淘沙小队越来越多,终于引起了当地派出所的重视,随着警方的出击,追回国家一级文物就有数十件,直接价值三亿人民币以上,其中最珍贵的一件要数刻有“虎钮永昌大元帅”的金印,此金印的主人就是张献忠,这个金银的价值不可估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为研究那一段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

2015年6月25日,彭山区检察院官网刊登了一则消息——《彭山检察院主动介入张献忠稀世宝藏被盗掘案》有人盗掘“江口沉银——张献忠沉宝遗址”重大案件。涉案文物据专家初步估计,一级以上珍贵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狮、金印、金册子等,其价值估计过亿……至此,张献忠沉宝在彭山区境内这一考古谜团终于逐渐浮出水面。

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工作,经过数月的勘察和挖掘,终于确定了张献忠当年在山上密林中隐藏的石虎和石龙,它们的头所指的正是岷江沉宝点!

并先后出土了四万多件珍贵文物,尤以金银器物为主,最终被确认这些文物都是张献忠当年沉江的巨量宝藏。

经过多次论断后,考古专家于2017年和2018年,对江水采取“围堰筑堤”的方式,直接将江水抽干后,进入江底寻找张献忠的宝藏。

江水抽干后,河底下的真金白银随处可见,尤其是大量黄金,经过370余年的江水冲洗后,闪闪发光。让考古专家和围观人员惊叫不断,这张献忠也太富有了吧。

 张献忠宝藏中的金封册

 张献忠攻入四川后,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自己登基称帝时,册封嫔妃所用的金册。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的抢救性挖掘,一共出土了42000余件珍宝,真正让神秘的张献忠宝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宝藏会被全部清理出来,被盗掘的文物也会慢慢地追回来,想要看看的朋友可以到现场亲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