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和商鞅是战国时期同时代的法家人物,一辅秦,一相韩申不害。虽同属法家,两人的变法方式和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

商鞅的变法,中心在于“制度”,并将此制度作为国家行政和臣民行为的框架申不害。其法全面而明确,直接告诉你做什么能得到奖赏,做什么会受到惩罚,这是秦国上下遵循的准则。即使贵如赢虔、太子也必须照此执行,罪同平民。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

而申不害变法更偏重于用“术”申不害。所谓术,就是权谋权术,以君主为中心,告诉君王如何掌控局面,驾驭臣工。这就充满了变数,既然以君王为变法中心,那与君王的本身能力、素养关系很大。如果君王自身水平不行,再好的术也用不好,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申不害变法,人为因素过大,远不如商鞅遵循制度那般清晰明确。申法要点如下:加强君主集权,削弱大贵族,权力集中。整顿官吏,加强对官吏的考核监督。收编私兵,严格军队训练。

申不害为相韩国十五年,韩国确实强大起来,而韩昭侯一死,原来的领导班子推倒重来,韩国又衰落下去。因此说申不害之法,制定法律不够,使用权术过多,是不可持续的。

而反观秦国,有了明确的法律制度,法治效果也深入秦国君民之心。即使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谋反导致身亡,继任的秦惠文王,仍然贯彻商法,而后各代秦君也都是依法而行,使得秦国代代强盛起来。

这个问题要换个角度看,术治本身并无太大害处,但若只是一味用术,则路偏已!法治为阳,术治为阴。法可疗根本,术可治表症,二者应结合使用。

申不害在位时韩国确实得到大力发展,可是确如韩非子所说,术治无法解决韩国的根本问题,术治之下自然有应对之法,这也流传悠久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此同时,当时的韩国也确实未称霸各国,浪费他们高速发展的大好时间。而且这种术治也是因人而异,所以在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韩国迅速衰落。

若是法治能同时进行,也可在术治的效果下去除韩国根基上的问题,也不至于在他们去世后,后继无人!

我们纵观今天天下其实也可知到底是应术治还是法治。

我是书史烟云,我来回答。申不害变法实际上强调的是权术治国,也就是国君如何驾驭臣下,主要是整顿吏治,查勘官吏,限制贵族特权,从而使大臣安分守己,对国君忠诚,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

但由于其过分重“术”,造成了他的变法掺杂了很多“人治”的特性,依法治国得不到贯彻落实,所以当国君有才能时,韩国就强大,反之,韩国就衰弱。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

通过历史文献来看,虽然申不害变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当时确实使得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大大提高,虽后来渐渐衰弱,却始终屹立于战国七雄之列而不倒。

申不害: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站在同一起点为何差距会如此之大?